“菩提与逍遥”王秋人 樊洲双人展

“菩提与逍遥”王秋人 樊洲双人展

“菩提与逍遥”王秋人 樊洲双人展      展览时间:2018-01-06 - 2018-03-31开幕时间:2018-01-05 15:00展览城市:广东 - 深圳展览机构:丽禾艺术空间展览地址:深圳市南山区高新园区丽雅查尔顿广场4楼策 展 人:贾廷峰参展人员:王秋人...

活动时间:2018年01月06日-2018年03月31日
活动地点:深圳市南山区高新园区丽雅查尔顿广场4楼
报名费用:免费
报名人数:2 学员

报名参与   登陆后立即报名,马上 登陆注册
  点击分享

“菩提与逍遥”王秋人 樊洲双人展      

展览时间:2018-01-06 - 2018-03-31

开幕时间:2018-01-05 15:00

展览城市:广东 - 深圳

展览机构:丽禾艺术空间

展览地址:深圳市南山区高新园区丽雅查尔顿广场4楼

策 展 人:贾廷峰

参展人员:王秋人 樊洲

展览备注:展览时间:2018.1.6——03.31(11:00--23:00)

展览介绍

菩提与逍遥


贾廷峰


自新世纪以来,中国当代艺术的发展已不自觉地被纳入到全球化进程中,为了同世界当代艺术实践保持步调一致,消除因地域和文化背景差异所带来的语言障碍,中国当代艺术创作群体在很长的一段时间内,都呈现出一种趋势,即对欧美社会过度关注以及对西方现代美学的过分倚重,以期标榜出别具一格的“当代性”,从而获得身份的认同。但遗憾的是,这种“当代性”一方面因对自身文化缺乏深入研究,如无根之萍流于浅表;一方面又面临强行嫁接所造成的水土不服,显得孱弱易碎底气不足,以致中国当代艺术在世界格局的高峰平等对话中,往往处于一种基本缺席失语的弱势状态。


悲观的现实境况,必然引发新的思考与尝试,如何在全球视觉艺术转型发展的版图中,找到新的途径以彰显自身的文化身份和精神属性,已是不可回避的课题。而当代水墨作为链接东方美学内核与西方现代形态的契合载体,显然已成为破除世界艺术话语权壁垒的最大砝码。但上文中的前车之鉴,警示着创作群体,当代水墨的方向并非是将水墨的传统资源简单地移植于当代感受的表达抑或是借以水墨之特有材料属性去挪用西方的现代形式表现,如何从文化内核和原创语言层面完成水墨由传统转换为当代的过渡,是当下水墨艺术家必须着力解决的问题。


艺术家王秋人和樊洲的当代水墨创作,就是基于水墨如何走向当代的一种创新与尝试,并且在工笔与写意两大领域分别取得了卓越成就。二者师从、学养、阅历虽大为所异,但关于当代水墨的创作思路却展现出惊人的一致。他们敏锐地察觉到,若要达成当代水墨的现代转换,必须获得传统精髓的内在支撑,首先要将水墨惯常的关照方式做出转变,把对外部世界的改造转向对自我心性的修缮。其次在艺术语言的当代转换方面,力图从中国传统内部出发,在现代禅宗和经典道家中汲取养分,把握东方美学的核心气质,同时结合当代审美的形式诉求,通过深度的诗性表达,传递出艺术精神的永恒价值。


早年作为海派大师陆俨少的后学,秋人了悟传统笔墨;八十年代作为圆明园宣言的起草者,秋人深谙先锋艺术。其作品以传统为根基,加上抽象构成,钩斫笔线,氤氲流动,在笔气跌宕之中饶有古意。也许正是在如此的学养背景下,他的创作才能取得今日之成效,这种成效体现在秋人对传统绘画本体语言和画面精神意志的消解与重建之中。


绘画本体语言方面,秋人首先消弱的是传统国画中极为注重的线条书写性,他将直线大胆引入画中,不分粗细,无关节奏,强行而干脆地嫁接在山头、树石、溪涧任何他想见到的地方,活生生将传统绘画中讲求的温润圆转割裂的支离破碎,却又形成了一种似镌刻于山石根处的独特美感。同时他又消解掉皴法对画面形体的支撑,以坚固的几何块面化身为山石,意在营造出厚重的体量感。在云彩的处理上,大量白粉的加入,使应有的空灵轻逸同样转为厚实凝重,坚固内敛,有一股穿越历史和时空的永恒,这种体量的真实,来自艺术家对现世深刻的忧虑,旨在喧嚣物欲的当下,建造一个“乌托邦”式的灵魂安放处,以“秋人图式”将我们带离世俗时空,去寻求内心的安宁,获得一处无上清凉境。


在淡泊与逍遥之间,秋人更注重对自然山水的静观与直觉中觉悟生命,绘画创作仅是其修行的日课而已,所以他的画面往往呈现出的实是关照自我的超现实心象山水。忌讳的天地二色(白色的矿粉和积墨的山头)被强悍执拗地共生于山顶,肃穆的庄严随之弥漫,道家所偏好的素色,也以暗合藏传佛教的经幡色:蓝、白、红、绿、金所替代,绚烂炽热,颇具唐宋的宏大堂皇之气,被赋予“秋人式”独立意志后的山石草木体量夯实,更显坚韧崇高,藏于其间的庙宇僧者便是“我”之投影,秋人在这样一片澄澈澹然的心境中,明心见性,将感悟自然的山水看成有生命同己的存在,在肃穆的修悟中体察生命的韵律,获得内心的觉醒与菩提。


樊洲四岁习字,六岁临池,浸淫传统,底蕴深厚。因厌都市喧嚣,归隐终南山已二十五载,实修“知行合一、情景合一、天人合一”的中国文化理念。俯仰于天光山色的朝暮,感悟大自然的内在律动及物体的内在结构。以经典道家之逍遥和东方美学之气韵为源,以音律入画,将听觉上的抽象感知转化为宣纸上的视觉图像,打破了传统山水画的固有关照方式,新辟出一种全新的绘画语言——“曲线交织”画法。


樊洲的线恣肆奇崛、迭宕连绵、坚韧悠远而又含蓄内敛。收放自如间充分演绎终南山的烟云供养和道家的隐士风骨。樊洲笔下的山,酣畅淋漓、自由自在,在千变万化的书写中暗合大自然的生长规律,具有较强的韵律感,饱含对大自然的敬畏,人从山野中穿梭而过,仿若与大自然融为一体、共同呼吸。中国山水画最重要的文化特质——畅神与逍遙,是樊洲的作品最能打动人的地方,物我相忘,因缘生发,不拘于具体的山势结构,放笔直取,自在随心;樊洲笔下的水,在造型上,舍弃了对描绘对象的“应物象形”,将水由自然实物抽离为内在结构上线条的交织和律动,在图式上,将水的比重极致放大,甚于隋唐山水中主山堂堂的满幅构图,形成海比山高,水比石重的陌生化景象;在书写上,打破传统笔墨不可覆盖的桎梏,繁复的线条由浅入深,渐次叠加,将至简的墨线沉积出空间透视与体量效果。


巨幅作品《山脉·文脉》,是艺术家樊洲曲线交织画法的扛鼎作品,画面中连绵的墨线此起彼伏,如跳动的音符,相互穿插、缠绕、盘旋、碰撞,墨色的浓淡干湿,笔力的轻重缓急,都在艺术家随心所欲的生发中,勾勒出一曲气势恢宏的交响乐章,牵引着观者的视听感受,既有情感酣畅淋漓的宣泄,也有自由精神激越飞扬的表达。樊洲洞察自然和人的生命之间共通的律动痕迹,形成了其沉淀状态下的心象书写,这种书写已超越了传统山水画寄傲林丘的情感和可居可游可卧的意境,显露出一种大道无为的自在与逍遥。


王秋人与樊洲,敏于对个体生命体验的深刻感知,借助对自然的切身感受与提炼,各自完成了其艺术语言的独立和精神宗教的皈依,其以不同的藝術方式修行,最终却都回归于内心沉静的朴素状态,并因此得获菩提与逍遥。


展览海报








《静虑阿兰若》 王秋人 55×45cm 2017年 纸本设色


《静虑阿兰诺之四》 王秋人 75x143cm 2017年 纸本设色


《云山系列之一》 王秋人 58x29cm 2017年 纸本设色


《云山系列之二》 王秋人 55x45cm 2016年 纸本设色


《云山系列之六》 王秋人 55x45cm 2017年 纸本设色


《云山系列之七》 王秋人 58x29cm 2017年 纸本设色


《山脉文脉》 樊洲 222x617cm 2017年 纸本水墨


《韵律山水(12)》 樊洲 138x68cm 2017年 纸本水墨


《韵律山水(13)》 樊洲 138x68cm 2017年 纸本水墨




《韵律山水(14)》 樊洲 138x68cm 2017年 纸本水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