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 · 十年
——桑德罗·特劳蒂油画研究暨捐赠作品展
China·10-years
Sandro Trotti Oil Painting Research,Donation Exhibition and Academic seminar
主办:广州美术学院
承办:广州美术学院城市学院 广州美术学院美术馆
协办:广州美术学院中国写意油画研究所
学术主持:戴士和
学术支持:郭润文 王端廷 胡斌
展览策划:雷小洲
展览统筹:林秋杰 吴文洁
展览设计:陈华辉
桑德罗·特劳蒂
Sandro Trotti
意大利当代著名画家。
1934年 出生于意大利马尔凯区。
1949年 考入罗马艺术专科学校,现为意大利罗马美术学院终生教授。
2005年 至今任广州美术学院客座教授;
2006年 任湖北美术学院客座教授;
2008年 任中央美术学院客座教授;
2015年 获意大利参议院颁发杰出人物奖。
著作
1986年 佛里奥·迪·马切拉塔出版社出版特劳蒂作品集《板条箱》
2001年 中国湖北美术出版社出版了由马林编辑的画册《特劳蒂》
2006年 米兰斯皮拉里出版社出版了两部关于特劳蒂作品的大型专著《桑德罗·特劳蒂:生活的庆典》《拉斐尔·桑齐奥与桑德罗·特劳蒂》
前言
光阴荏苒,来自罗马艺术学院的桑德罗 • 特劳蒂先生前来广州美术学院展开教学工作已历经十三年之久。不管对于一位艺术家抑或是我们身处其中的美术史进程而言,十几年都代表着一个值得回顾与研究的历程。
从初到中国时的 70 岁出头,到今年的 84 岁,虽然鬓边的白发略有增多,然而时间并没有在这位艺术家身上留下太多痕迹。特劳蒂仍保持着一如既往的健康体魄以及充沛的激情,这使得他在任教期间培养了一批优秀的油画艺术家的同时,自身也创作了大量的作品。
画面中凝聚的精神力量以及艺术风格微妙的变迁,都昭示着,这是一位富有开拓精神的艺术家——他的艺术观念是开放的,更是英勇无畏的。
正如我们所知,过去的一个世纪是艺术发展变迁最为剧烈的百年。而与二十世纪美术史一起成长的特劳蒂,其艺术生涯也折射出西方艺术潮流发展的轨迹变迁。从具象到抽象,又从抽象回归到具象,最后又在抽象与具象的结合中达到自由而蔚为大观的境界。
他每一个阶段的思考与创作,均展现出对世界艺术潮流变迁的积极反应。在上世纪五六十年代的现代主义语境中,出身学院派的特劳蒂率先展开了对抽象艺术的探索,并且在当时的西方艺术界产生了很大的影响。
到了八十年代,他又以极大的勇气地从原先的系统中走出来,将艺术创作的方向从对形式的追求转向了对个人情感的抒发,回归到对具象和色彩的研究,这使得他的绘画进入了以抒情与表现为主旨的时期。
与中国这片土地结缘之后,作为外来艺术的传播者的同时,他也是中国艺术的汲取者,在跨文化的融合方面取得了新的突破。他不断地“背叛”自己,每一步都在对自己的颠覆中获得涅槃重生。这种永不停息的探索精神,以及敢于推翻自己否定自己的胆魄,给我们留下了深刻印象的同时,也提醒着我们作为艺术家所必须具备的自省与自觉。
值得一提的是,无论是其早期未来主义倾向的空间构成,还是近二十多年来新表现主义的人体写意,特劳蒂的创作与思考都展现出严谨的现代美术学院气息。其探索具有批判性与开拓性的一面,也具有包容性与延续性的一面。
作为享誉世界的艺术家以及教育家的同时,他依然一直秉承着如同年轻人般的好奇心以及学习心态。来中国执教以后,特劳蒂进入了新的阶段,在自身兴趣的驱动下对中国传统的壁画、水墨画、书法等艺术样式都进行过研究。犹记得数年前,我陪他参观陕西省历史博物馆,唐代墓室壁画那种震撼的视觉冲击以及琳琅满目的色彩深深打动了他。
当晚他竟久久不能入睡陷入失眠,痴迷于这种跨越千年的古典艺术所带来的震撼之中。在与中国文化艺术的交流与互动中,他也渐渐地将东方艺术的元素带入到他的创作之中,甚至希望通过研究《红楼梦》等古典文学来了解中国的历史文化背景。他常说“如果不研究中国的艺术,我就是空虚地在学习中国了。”
不止一次地他表示中国画的精髓可以“拯救”西方绘画,因为当一个系统已经发展到极致而后期无法再去超越的时候,另外一个文化系统可以为他们开辟一条新的出路。
长期沉浸在这种东西方文化交汇的语境下,特劳蒂近年来的作品又产生了新的变化。一方面,表现在他画作尺寸的增大以及内容的扩充。在这之前,他的作品多以中等大小为主,但近年来却创作了不少巨幅作品,甚至有逾五米以上尺幅者。
作为一位事实上年事已高的艺术家,这种看似不合常理的发展趋势以及超乎常人的意志与胆量,常常令我们咋舌。另一个更为微妙的变化,则体现在题材内容方面。如果我们比较特劳蒂近三十年来的艺术探索,会发现他在内容上逐渐将亚、欧、非三个文化版块的元素相互融合,形成一种极具当代面貌与象征意味的气象。
譬如在《三女神》中,他以早年的抽象块面构成手法隔开画面,运用惯常的泼洒、刮擦、拓印等手法铺陈出斑斓而丰富的色彩,并将代表亚洲、欧洲与非洲三个文化圈的女性形象并置其中,似乎意味着他一生所遇到的三种文化与民族。《马可波罗的遐想》则在长 5 米、宽 2.2 米的画面上构造出一个纷繁而多元的世界。
中国传统文化符号的灯笼、窗户、文字符号以及东方女子的形象位于画面中央,欧洲传统文化符号的天主教堂和古罗马桥梁则置于画面两角,一匹骏马横亘与画面上方,暗示着马可波罗时代交流的载体——马,连接着东西两个文明。
特劳蒂近十几年来融合不同文化的探索,在某种程度上,耐人寻味地契合了中国当今的文化政策——“一带一路”倡议。不管是巧合,抑或是潜在的联系。他以坚强的毅力、过人的胆魄将西方艺术和中国艺术进行了天才演绎,做出了极富意义的探索。
这些探索为中国艺术家进行现代形式的创作提供了一个极为难得的参照系,也在主题性的发挥上提供了更为广阔的思路。更值得尊敬的是,特劳蒂始终将自己的创作所得,毫无保留地反馈回教学。通过课堂讲解和示范,为中国学生提供了直观的学习机会,在中央美术学院、中国美术学院以及广州美术学院的教学过程中均获得了高度的赞赏与良好的评价。
中国当代油画的转型与发展,是一个长期值得研究与重视的问题。这既需要我们“走出去”直面全球化的艺术潮流,也需要把像特劳蒂这样卓有成就的艺术家与教授“请进来”。特劳蒂的创作与教学,使得我们在近距离得到了来自于西方艺术发源地的学术系统训练;而他的努力,他的探索与他的人格魅力,则在更高的层次上给予了我们启示,驱动着我们在吸收和转换不同文化、民族艺术的道路上继续前进。
值画展开幕之际,祝愿桑德罗 • 特劳蒂先生身体健康,艺术长青!
也祝愿他在创新与挑战自我的道路上,继续取得新的突破!
雷小洲于广州美术学院
2018年9月18日
1955-1967抽象时期
栅格 - 8
70×50 CM
纸本水粉、油粉彩
1966
笛卡尔轴线 - 2
21×28 CM
纸本水粉、油粉彩
1957
赛璐玢 - 1
52×50 CM
赛璐玢、色粉
1959
条纹 - 9
70×50 CM
纸本水粉
1963
栅格 - 4
70×50 CM
布面油画
1965
1967-1975转型时期
雪白裸女 - 1
50×70 CM
布面油画
1970
东方人体
120×110 CM
布面油画
2011
雪白裸女 - 2
50×70 CM
布面油画
1970
群牛
50×35 CM
布面油画
1970
1975-2005新表现时期
印度佛
70×100 CM
布面油画
1978
娜伊玛像 - 2
100×150 CM
布面油画
2002
娜依玛人体之一
150×100 CM
布面油画
2007
艾娃肖像
70×50 CM
布面油画
洋子肖像
50×70 CM
布面油画
1970
阿拉伯少女像
60×80 CM
布面油画
1973
2005-中国时期
云南小镇之一
60×50 CM
布面油画
2008
人体之四
70×50 CM
布面油画
乔嘉肖像之七
80×60 CM
布面油画
2009
乔嘉人体之一
70×60 CM
布面油画
2009
海边风景
51×70 CM
布面油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