笔象——己亥·吴慧平书法作品展开幕时间2019年9月27日晚上8点展览时间2019年9月27日—10月10日展览地点比玉堂艺术空间(广东省广州市海珠区昌岗东路257号广州美术学院10栋103)主办单位广东岭南美术院香港传统文化交流协会承办单位比玉堂艺术空间抱趣堂艺术馆国科康仹生命科技有限公司作者简介...
活动机构:比玉堂
活动时间:2019年09月27日-2019年10月10日
活动地点:比玉堂艺术空间 (广东省广州市海珠区昌岗东路257号广州美术学院10栋103)
报名费用:免费
报名人数:1 学员
笔象——己亥·吴慧平书法作品展
开幕时间
2019年9月27日晚上8点
展览时间
2019年9月27日—10月10日
展览地点
比玉堂艺术空间
(广东省广州市海珠区昌岗东路257号广州美术学院10栋103)
主办单位
广东岭南美术院
香港传统文化交流协会
承办单位
比玉堂艺术空间
抱趣堂艺术馆
国科康仹生命科技有限公司
作者简介
吴慧平
湖南常德人。字乐之、 均也。别号静文轩主、静堂、望翁、隔山望者等。中山大学理学博士,北京师范大学文艺学博士后。现为广州美术学院美术教育学院党总支书记兼副院长,书法研究所副所长,书法研究生导师。
中国书法家协会会员,广东书法评论家协会副主席,广东青年书法家协会副主席,岭南印社副社长,广东高校美术与设计教育专业委员会常务副会长。主要致力于艺术文化地理、书法鉴赏、书法教学与创作、岭南画派等领域的研究。书法创作以行草为主,喜用生宣、羊毫,研墨作书。书宗晋唐,力求简静、雍容、淡雅之美。
笔象·笔意·笔境
——书法审美的三层次说、
吴慧平 广州美术学院书法研究所
摘要:书法的学习与欣赏,就似小孩子在迷宫中玩耍,如果找不到门径,就会在扑朔迷离的迷宫之中来回穿梭,徒费时日;反之,就如同剥茧抽丝一般,曲径通幽,最终进入书法艺术的殿堂。
本文从笔象、笔意、笔境三个方面阐述了书法学习与欣赏的过程。笔象是书法的基础,包含了点画之象、结构之象、幅式之象、墨象四个重要概念,它以字形为基础,笔法为核心;笔意则是由笔象进入笔境的中介,与笔象相比,一虚一实,一情一景。
笔意包含了笔力与笔势等重要审美概念,它以笔力为基础,笔势为关键;笔境则是体会书法美妙的最终密码,它是由笔意为基础的笔格发展而成,是笔象与笔意的水乳交融。它以笔意为基础,笔格为关键,象意交融的结果就产生了笔境。此时,书法审美最终得以完成。
关键词:书法;笔象;笔意;笔境
一、笔象
笔象是进入书法学习与欣赏的基础,是打开笔意之门的钥匙。何谓象,《周 易?系辞》:“子曰:‘书不尽言,言不尽意。’然则圣人之意,其不可见 乎?子曰:‘圣人立象以尽意,设卦以尽情伪,系辞焉以尽其言,变而通之以尽利,鼓之舞之以尽神。’”宋?胡瑗《周易口义》:“夫言圣人因拟度万物之 形容,以象万物之所宜,是故谓之象。”
刘熙载《书概》说:“圣人作《易》,立象以尽意。意,先天,书之本也;象,后天,书之用也。”《周易·系辞》说:“在天成象,在地成形,变化见矣。”又说:“见乃谓之象,形乃谓之器,制而用之谓之法。”可见,象具有形象的基本含义,也具有动词“像”之含义,“象万物之所宜”。与形而言,象比形高一个层次。象在天,形在地。象隐于内,形显子外。
象概括,形具体。象与形而上的“道”相通,形与形而下的“器”相连。在《艺术与视知觉》一书中,美籍德国心理学家、艺术理论家阿恩海姆所说的“形状”与“形式”的关系倒有点类似我们所说的“形”与“象”之关系。他认为:“形状,是被眼睛把握到的物体的基本特征之一,它涉及的是除了物体之空间的位置和方向等性质之外的外表形象。换言之,形状不涉及物体处于什么地方,也不涉及对象是侧立还是倒立,而主要涉及物体的边界线。”“所有的形状都应该是某种内容的形式。”
所谓笔象,就是书法所展现出来的一切可视的视觉形象的内在形式的综合,是在汉字形象基础上的抽象与概括。包含点画之象、结构之象、幅式之象、墨象等方面。在中国的书学理论中,蔡邕第一次把“形”和“象”作为美学范畴提出来。“为书之体,须入其形,若坐若行,若飞若动,若往若来,若卧若起,若愁若喜,若虫食木叶,若利剑长戈,若強弓硬矢,若水火、若云雾、若日月、纵横有可象者,方得谓之书矣。”
形是外在的形状,而象指的是内在富有生命力的形式。笔象是书法审美的基础,它包含了点画之象、结构之象、章法之象、墨象四个重要概念,它以字形为基础,笔法为核心。任何一个汉字均是由笔画和构架所组成,我们姑且称之为字形。印刷体中的字形是没有生命力的,就如同一个没有生命力的塑料模特一样,骨架已经停匀,个人意味还远远没有不够,没有美感可言,因为美感产生的条件不仅仅在于字形,还在于笔意的出现。
我国著名美学家朱光潜认为美是主客观的统一,认为美既不全在物,也不全在心,而在于心物的关系上。如一株梅花,它本身只是美的条件,还必须加上观赏者的情趣,成为梅花的形象,才成为美。在论证他的主张时,朱光潜提出了“物”(“物甲”)和“物的形象”(“物乙”)的区分。美感的对象是“物的形象”而不是“物”本身。
“物的形象”是物在人们既定的主观条件(如意识形态、情趣等)的影响下反映于人的意识的结果。这“物的形象”就其为对象来说,它也可以叫做“物”,不过这个“物”(姑且简称为“物乙”)不同于原来产生形象的那个“物”(姑且简称为“物甲”)。对于书法的审美而言,汉字的字形就像朱光潜先生所说的物甲,是自然物,是普通而一般的概念而已,它是有缺陷而不生动的。就如同我们所说的桌子,这一概念大家都一样,但是具体到某一匠人所做的桌子形象,则可能千变万化,极为生动而具体了。
如果说汉字的字形是“物甲”的话,笔象则就是“物乙”,它是在汉字的构架上加上人的主观条件的影响而产生的,换句话说,就是个人通过笔法的训练之后所呈现出来的笔象,才是书法美感产生的基础,才是书法审美观照的对象。这时的笔象既带有书写着的个人实践,也是带有观赏者的情趣的。对这种情趣的把握就是书法欣赏的第二个层次——笔意。
二、笔意
笔意就是由于书法家的个人实践而在笔象中产生的意趣与情调。对于个人而言,具有笔意的书法作品,笔画之间相互呼应,字与字之间管领应接,整幅作品生机盎然。这就是古人所谓的“气韵生动”。这种“气”就是生机,它是通过笔法中的轻重快慢而形成的一种节律感而体现。
它是理解了笔法之后,通过个人对笔法、字法、章法、墨法的个人体验而呈现出来的一种对笔势、笔意的独到选择。沈尹默《书法论·笔势》:“笔法是任何一种点画都要运用着它,即所谓‘笔笔中锋’,是必须共守的根本方法;笔势乃是一种单行规则,是每一种点画各自顺从着各自的特殊姿势的写法。”法字含有定局的意思,是不可违反的法则。
势则处于活局之中,它在一定的法则下,因时地条件不同,就得有所变易。形是静止的,势是活动的,形是由变化往来的势交织而成的。凡实的形都是由虚的势所往来构成的。点画虽千姿百态但不能离开“势”,“意”就是有“意味”,由一定的“势”所呈现出的“有意味的形式”。著名美学家邓以蛰先生提出:“无形自不能成字,无意则不能成书。”这句话里的形,就是带有了个人情感的笔象,它既将书法与汉字区别开来,又指出了书法艺术的灵魂就在于笔意的营造。
由“象”走向“意”的中介便是“势”。“阴阳既生,形势出矣”。形与势常常是联系在一起的。康有为在《广艺舟双楫》中说“古人论书,以势为先。中郎说九势,卫恒说书势,羲之说笔势;有形便有势,兵家重形势,拳术重扑势,义固相同。”简言之就是书法之“法”所呈现出的笔法、字法、章法是静止的形态,它是机械的,无趣的。要赋予生命和意趣就必须靠“势”、“意”来完成。
有势就有生命力,感染力。势分笔势和字势,笔势来自于线条本身的活跃力和线条的矛盾关系,主要靠呼应、起伏、提按来完成。字势是指字体之势,可以分为个体风格与群体风格两种。从个体风格的角度而言,每种字体均有不同的势,如卫恒的《四体书势》。康有为云:“书学与治学,势变略同。周以前为一体势,汉为一体势,魏、晋为一体势,皆千数百年一变;后之必有变也,可以前事验之也。”指的就是字体体势的时代特征与群体风格而言。
正如沈尹默所言:“要离开笔法和笔势去讲究笔意,是不可能的一件事情。从结字整体上看,笔势是在笔法运用纯熟的基础上逐渐衍生出来的;笔意又是在笔势进一步相互联系,活动往来的基础上显现出来的,三者分而不分地具备在一体中,才能称之为书法。”笔象与笔意的结合,使得书法这一概念立刻鲜活起来。但是经典的书法作品,光有这二者还不够,还必须具有一定的风格,最终产生意境,这种境界我们姑且称之为“笔境”。
三、笔境
笔境是在笔格的基础上产生,笔格指的就是书法风格。一般是指作品形式构成的审美效果,是一种风采、品格、格调特色。具体而言,就是指书法家将其所掌握的字体,及其运笔、结体的个性等通过书写而显示出的个人特色。
它是书法家才识、修养、工力的整合反映。从书法欣赏的角度而言,我们可以把书法的风格简称为“笔格”。书法作品的形式面目是“笔格”表现的集中点,书家主体的精神修养则是“笔格”的灵魂。书法欣赏活动中的“直观感知”侧重的是就是对于“笔格”的“形式”层面上的把握。
书法风格大体可以归结为阴柔和阳刚两大类型。“大抵阳刚者气势浩瀚,阴柔者韵味深美;浩瀚者喷薄而出之,深美者吞吐而出之。”概而言之,阳刚之美如雄浑、豪放、峭拔、俊健、刚劲、壮丽、粗率、古朴、老辣等,阴柔之美如含蓄、婉约、飘逸、平和、淡雅、醇和、圆熟、丰润、高远等。
意境理论是我们中国美学的一个根本性的问题,也是中国人人生追求的目标与灵魂,甚至可以说是中华文化生生不息的一条基本血脉。“意境”概念自唐代的王昌龄首次提出后,讨论“意境”的著述比比皆是。到了近代,作为中国意境理论的集大成者和终结者,王国维更是标举“意境”说,由前人的风格论、技巧论、趣味论一变为本质论,从而对“意境”范畴作了全新的发挥。
受王国维的影响和启发,朱光潜、宗白华也都标举“意境”说。宗白华说:“以宇宙人生的具体为对象,赏玩它的色根、秩序、节奏、和谐,借以窥见自我最深心灵的反映;化实景为虚境,创形象以为象征,使人类最高的心灵具体化,肉身化,这就是艺术境界’。”书法的境界可以称为“笔境”,可以分为三个层次,唐·孙过庭《书谱》:“初学分布,但求平正,既知平正,务追险绝,既能险绝,复归平正。初谓未及,中则过之,后乃通会之际,人书俱老。
仲尼云五十知命也七十从心,故以达夷险之情,体权变之道,亦犹谋而后动,动不失宜,时然后言,言必中理矣。”清·刘熙载《书概》:“学书者始由不工求工,继由工求不工。不工者,工之极也。《庄子·山木篇》曰:‘既雕既琢,复归于朴。’善夫!”境界与风格往往是联系在一起的,正如王国维所说“有境界则自成高格”。汉字体势等形式面目首先表现出来的是笔格,笔格上了一定的层次,即书家具有了一定的审美修养,并在作品中得到了比较充分的反映后,那么,这样的书法作品便显示出了一定的境界,即具有了“笔境”。换句话说,笔格是通过笔法而呈现出的形质而展现,一定的笔格就会显示一定的笔境,笔境反映的是书家笔格所达到的高度,它表露的不再是客观景象,而是作者自身的内心精神境界。
例如,宋·朱长文在《续书断》中赞颜真卿,他说:“其发于笔翰,则刚毅雄特,体严法备。如忠臣义士,正色立朝,临大节不可夺也。扬子云以书为心画,于鲁公信矣。”这前面一句是说颜书特有的书写风格,即笔格。后面一句则是讲由其特定风格派生的、显示出来的艺术境界,即笔境。笔境与笔格既有联系,又有区别。笔格对于作者而言,如果低俗,其笔境也必定浅薄,它们之间是呈正比的,这是联系。其区别则是,笔格可有新旧,可有时代、地域之影响,但笔境没有新旧、地域、时代之别,只有层次上的高低雅俗之分。
影响笔境的是作者的审美,是作者的思想。综上所述,笔象是书法的基础,包含了点画之象、结构之象、章法之象、墨象四个重要概念,它以字形为基础,笔法为核心;笔意则是由笔象之门进入笔境的中介,包含了笔势与笔意两个重要概念,它以笔力为基础,笔势为关键;笔境则是体会书法美妙的最终密码,他由笔意与笔格两个概念组成,它以笔意为基础,笔格为关键,象意交融的结果就产生了笔境。如果理解了以上观念,书法的审美最终得以完成。如图所示:
作品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