管朴学 山东艺术学院副教授,油画三画室主任、硕士研究生导师,中国美术家协会会员
管朴学的绘画,是将视线从室内投向室外,以看风景的眼睛看室内的事物,透过生机盎然的自然风物,发现静物的自然属性。她重视这一属性,并以自己的方式将其呈现出来。于是在她的作品中,风景的因素在静物中显现,并带来静物结构整体上的变化,如作品《旺盛的植物》(2000)、《暮霞明》(2005)、《想念地中海》(2006)、《民国方盒》(2007)、《夜荷花》(2012)、《仲夏夜之一》(2013)等。这些作品中的静物,表现出敞开和活泼灵动的势态,好像一间被打开窗户和门的屋子,户外飞舞的花瓣和草籽,飞虫柳絮,水雾蒸汽阳光彩霞一起涌入室内,将静物的室内空间与充满生机的室外空间叠置,变静态的物象为动态的空间。将她自己在面对多姿多彩的自然物象时的激动传递到画笔,汇入画中物象,于是当人们在观赏这些作品时就会感觉到心身舒展和灵动,如同徜徉在大千世界,对周围新鲜事物应接不暇,充满好奇。而相关身体和心灵,外部和内部的两元关系的讨论,也将由于人在自然中的自在性,而呈现“天人合一”的境界,那就是古代哲人向往的“万物静观皆自得,四时佳兴与人同”的境界。
开放的空间结构必然带来视觉表现手法的变化。而结构本身也自有其文化的谱系。作品《润》(2003)、《正午》(2006)、《秋水天长》(2006)、《五家铺的荷花》(2007)、《茶》(2008)、《洋兰》(2008)、《海棠》(2010)、《花疏影》(2014)、《丁香花》(2014)中,有两种不同的文化源流,一是西方表现性绘画与中国花鸟和山水画法的结合,如用笔触和颜料平面地描绘花苞,不求明暗立体,强调笔法,强调运笔势态和留痕的韵味,以及画面整体构成的平衡;另一追求是写实的塑造方式,比如肌理的份量,光在结构中的作用,空间的层次等,这些加上面对实物写生时留下的偶然性笔触和线条的结合,就给静物画开拓了丰富的表达空间。比如,将颜料泼洒在画面实物与空间结合的部位,产生一种山水画的朦胧诗意的情景,来形成画面流动的效果。同时这类手法也可以在抽象画的激情和情感起伏中运用,所以,画面的丰富意蕴也是美术史上下文所带来的。
与写实绘画注重空间幻觉不同,她通过颜料和运笔强调画面肌理的表现,而且这也是一种关注客观和感受观外部世界的方式,它强调的是可触摸的体验。这种触摸不是具体的可触摸事物,而是借由事物的形式张力生发的对世界万物的感受,其中包含视觉、嗅觉、味觉和触觉的综合感受。它将我们从日常猥琐和疲惫不堪中拉拽出来,关注万物生成的原貌,让我们产生新的感受,以再次关注生活的本质。
管朴学绘画中的开放和重叠的空间,让人想到中国文人的诗歌传统,那种关于季节性的吟
唱和生命在其中穿越的隐喻,字和词灵活多样的叠加重组,产生的令人难忘的意境。而跌宕起伏带来的音韵和声响效果,都带给人恍然洞开的明朗和柳暗花明的惊喜。
诗有画意,画有诗意,在这样的诗画一体空间里,时间聚焦为视觉,在特定的空间里交汇于人的富有生命情状的世界。这种关系既连接那先天浑然的存在,同时也连接了作为人的创造而存在。看管朴学的风景似的静物绘画,就产生了如此感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