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 Art Space展览:林瑞湘《游园》

5 Art Space展览:林瑞湘《游园》

2016年11月5日,林瑞湘画展《游园》将于5Art Space开幕。她既深受罗兰·巴特的间性理论的影响;又倾心于《石涛画语录》和庄周梦蝶的典故,并从中找到并不是非此即彼的三元交互关系的界域对应。游园(1),78.7X109.2cm, 水彩纸,墨她的画面由许多或浓或淡的圈点构成,不少画卷看上去像是山...

活动时间:2016年11月05日-2017年11月05日
活动地点:广东省广州市越秀区东山口恤孤院路9号逵园3楼(中共三大会址纪念馆对面)
报名费用:免费
报名人数:3 学员

报名参与   登陆后立即报名,马上 登陆注册
  点击分享

2016年11月5日,林瑞湘画展《游园》将于5Art Space开幕。她既深受罗兰·巴特的间性理论的影响;又倾心于《石涛画语录》和庄周梦蝶的典故,并从中找到并不是非此即彼的三元交互关系的界域对应。

2016/11/581c0139b62f06029.jpg


游园(1),78.7X109.2cm, 水彩纸,墨


她的画面由许多或浓或淡的圈点构成,不少画卷看上去像是山水的局部,斑斑驳驳、晦明晦暗,而当展现全景的时候,则具有某种宋人高大山水的气象。


2016/11/581c01502a1ab2605.jpg

游园(2),78.7X109.2cm, 水彩纸,墨


在网结的构造中,不时会出现一些孔洞,有如山石的洞眼,又宛若画面的留白。


2016/11/581c0169125af5244.jpg

游园(3),78.7X109.2cm, 水彩纸,墨


也有部分设色的,色层似乎也没有什么具象对应物。


2016/11/581c017fb4bf31507.jpg

游园(4),78.7X109.2cm, 水彩纸,墨


她不强调再现和赋形,而是处于一种笔线与感知的胶合状态。


2016/11/581c028c7d3d52488.jpg


游园(5),78.7X109.2cm, 水彩纸,墨 


她留学法国八年,跨文化的语境使得她重新思考中国文化的一些东西。她既深受罗兰·巴特(Roland Barthes)的“间性”理论的影响;又倾心于《石涛画语录》和“庄周梦蝶”的典故,并从中找到并不是非此即彼的三元交互关系的界域对应。


游园无梦

胡斌


艺术家林瑞湘将新近创作的系列作品命名为《游园》,并说:以意识上的游园来“抚慰这一腔由春而来的颓废”。“万物复苏”本应“生机勃勃”,缘何又与“颓废”对应?这让我想起《牡丹亭·游园惊梦》里的唱词“原来姹紫嫣红开遍,似这般都付与断井颓垣”所透示出的韶华虚度、青春愁闷的意味。


当然,作者不是要以叙事性的方法表达所谓青春惆怅的心绪,这只是一个引子,导引出意识里的“游园”活动,它有点像是中国古代文人的“卧游”,透过山水画卷来悟对自然。而当展开她那有如幽室结网,构建起的层层叠叠的山石意象画幅时,我们倏然明白,这也不是“满壁江山作卧游”的有形的山水征貌。她是那么沉寂地,用或浓或淡的圈点一步步来织就连绵的似是而非的云林之物。不少画卷看上去像是山水的局部,斑斑驳驳、晦明晦暗,而当展现全景的时候,则具有某种宋人高大山水的气象。在网结的构造中,不时会出现一些孔洞,有如山石的洞眼,又宛若画面的留白;也有部分设色的,色层似乎也没有什么具象对应物。总体上看,名为“游园”,实则更多的是一种内心意义上的“行走”,就像她的个人项目“消浑曲”上的行动一样,她不强调再现和赋形,而是处于一种笔线与感知的胶合状态。有的画面有错假字组成的古人诗词,这似乎又构成图像与语词的另一层关系,这些词句有具体的对应内容,多传达追忆哀婉之意,但是又完全无从辨识,成了“随风飘散”的语符。


“游园”似乎在“游”而不在“园”,似乎既有“游”又有“园”。在此之前,她的作品大都是没有主题的,呈现的是一种“确定与不确定之间的状态”,而“游园”则是她回国后,从自身思考脉络延伸出的结果。她留学法国八年,从所受的文化滋养来看,既不是纯西方的,也不是全然地皈依中国传统,跨文化的语境使得她重新思考中国文化的一些东西。她曾深受其所阅读的罗兰·巴特(Roland Barthes)的“间性”理论的影响;她又倾心于《石涛画语录》和“庄周梦蝶”的典故,并从中找到并不是非此即彼的三元交互关系的界域对应。她如此耐心地翻译了汉学家李克曼(Pierre Ryckmans)注释石涛“一画论”的篇章,画论中“俗”“无迹”“无为”“淡”的概念阐释影响了她。当然,我觉得最根本还是一画作为无法之法,作为体物方式的启发,它不拘泥,不物化,不作承载工具、进入之道,更多地体现的是一种建立于自性本体的自由境界。同时,“一画论”对她而言,在构造画面上又具有某种指示的意义。她不断连接圈点组织画面的关系,与这里面所说的“画”“墨”“笔”“腕”的联动关系,以及“一笔落纸,众画随之,一理才具,众理附之”的画理秩序形成某种暗合。


有意思的是,从林瑞湘的阅读看,她所比较热衷的是西方诠释中国文化的书籍,比如法国华裔学者程抱一解读中国诗词书画的著述。程抱一的学习背景与法国的结构主义有关,其力图揭示的是诗词叙述背后的深层结构与推理方式,以及由此承托出的引申寓意。罗兰·巴特、石涛、程抱一以及她零星涉猎的柏拉图的“理念论”、佛教的“微尘虚空”观,这之间构成一个相互映照的主客体关系认知的网络。当然,这个网络是以她的视角而展开的。


我不是要玄化林瑞湘的创作语义,只是想在她的意识流变的关系中捕捉到其绘画的缘由与取向。她的“游园”由一点蔓延开来,起始其实已经奠定了某一画幅的基调,在此过程中,心境和神思带动起各种意象和语词,她潜游于这种组织结构的逻辑之中,却既不“应物”也不喻示。她的“游园”自然有情绪在,但是不定型,不凝滞,亦不设“梦”,虚实之间,相性之间,主客之间力图找到一种生长的方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