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东美术百年 | 21大家】孤独的王肇民

时间:2017-07-04 10:14    机构:央美意像画室     点击分享

【广东美术百年 | 21大家】孤独的王肇民


王肇民

(1908—2003)

安徽萧县人。著名水彩画家、美术教育家,兼擅油画、国画、诗词等。受业于李苦禅、蔡威民、方干民诸位先生。曾为广东省美术家协会理事及广东省文联代表,出席北京第四次全国文联大会。1987 年离休后为广东画院顾问、广东省美术家协会顾问、广东省水彩画会顾问,又被广州美术学院加聘为终身教授。曾获教育部“德艺双馨”荣誉称号等重要奖励。主要水彩画作品有《长江大桥钻探船》《杜鹃花》《睡莲》等。有《王肇民水彩画选辑》《画语拾零》《王肇民水彩作品集》《王肇民诗草》等出版。



孤独的王肇民

梁  江


王肇民,安徽萧县人,1908年出生。

1929年夏考入国立杭州艺专。1932年因参加“一八艺社”被开除学籍,转学国立北平大学艺术学院西画系。1993年毕业。至南京入中央大学师范学院艺术系,作旁听生半年。

1951年至武汉,为中原大学中南文艺学院讲师、中南美专讲师。1958年随学校迁广州,为广州美术学院教授。

计自1929年起至1991年止,从事艺术工作凡六十二年,自念中国的画家,能中西画兼长,并善于作古典诗词,而又能写画论的人是不多的,因而颇引以为自慰。

——王肇民自述

   

这是一段平实得近乎枯燥的自我表白。他的人生轨迹,和20世纪的历史相辅而行。而今,他把自己85年的经历,归结为这短短的几行字。

然而,现在我们却发现,王肇民——这三个字不仅浓缩着一段漫长的人生之路,标示着一种艺术品格,—种审美境界,一种不易企及的个体成就,而且表明了一种恒常的,艺术创造的内在逻辑。


女人体    王肇民

水彩画    76cm×56cm

1996年

广东美术馆藏



1992年1月,广东美术界在王肇民从艺62周年的时候,筹备了一系列活动——包括王肇民个人作品展、作品观摩会、录像资料展示、艺术研讨会。这是第一次较为完整地展示和探讨王肇民先生的艺术成就,我有幸参与了这一系列气氛颇为热烈的学术研讨。会上,80多高龄的王肇民先生有几句简短的开场白——“只讲一点,希望对我的画论有意见的,提出来继续讨论一下。对我的经历、生活有什么不了解的,我也可以解释一下”。

是的,了解王肇民,注意他的艺术成就的人还不多。当有机会集中一起来研讨他的时候,他认为是讨论他那本薄薄的、有争议的“画语录”的最好机会。他大约并不清楚,在通常情况下,类似的“研讨会”现今大都是千篇一律的捧场会。

不过,王肇民的艺术研讨会是严肃而客观的。与会的专家、学者对王肇民的艺术成就给予高度评价,这首先是因为他的艺术已经达到了令人景仰的造诣。一个画家,如果无需搭配艺术之外的因素,仅仅依靠自己的作品便能证明自己的价值,那么,他才可能在艺术史上占有一个真实的位置。

他在广州美院做了三十多年普普通通的教员,已在清淡寂寞中度过了几十年。他的作品没有多少获奖的殊荣,在以往的展览中,甚至常常连入选参展的机会也没有。在广东美术圈内,知道他是一个好教师,一个好画家,但在社会上的知名度却近乎“0”。

他不媚俗,不趋时,自甘淡泊,我行我素,默默无闻地把自己几十年的精力奉献给艺术。他独立不羁地走了一条寂寞的、纯粹的艺术之路。在艺术长期从属于政治、承担非艺术荷载的氛围中,王肇民的人生轨迹和艺术成就,成了当代中国美术史上一个高扬艺术主体,完善个体人格的典型个案。在《自笑》—诗中,他为自己勾画了这样的一幅自画像——“自笑当官无媚骨,不衫不履亦悠哉。春回南岭观海去,夜入西江泛月来。死莫须留驼马冢,生何尝羡栋梁材。文章千古事谁识,白眼相看未可哀。”

自信、倔强、执着,不肯随人俯仰。这既是他对自己生命人格的表白,也是他对自己艺术追求的简洁说明。人到无求品自高,这种在中国传统知识分子中通行的说法,在王肇民身上,确是名实相符的。

确实,王肇民是属于中国式的,传统型的知识分子。孤傲耿介,独立特行,无论从为人处事到创作路径、艺术见解,都证实了这一点。

王肇民写下了为数不少的古典诗词——“凡耳目所接,心神所感,虽多寄情于画,而于诗亦未敢稍忘。画写形以志所见,触乎事物,发乎胸臆,依乎格律,成乎章句,无无病呻吟之声,绝阿谀奉承之语,率意书怀,无所避忌”(见诗草卷一《穗序》)。这一段话,坦白贴切地说明了他之所以写诗词的缘由和特点。只要与他的诗词稍事对照,便能明白其中绝无虚言。其实,崇真尚实,无所避忌虽然是说他的诗词,但更是他个人性情和品格的写照。

王肇民画了不少素描。他在素描集《自序》里说:“我在广州美院油画系当教授,一直是素描教师,”边教边画,“30年如一日,从未间断”。他画素描的方法,“有时候从大体开始,有时候从局部开始,有时候把二者结合起来处理,因时制宜。灵活掌握,不在方法上绝对化。”事实上,在大多数人认为素描应当从大体着手的格式之下,王肇民却按照自己对艺术的见解,从局部着手,从一般的着眼于色调改而为重视结构,以后又进而采用灵活掌握的方法。这种种变化,不仅是教学法和艺术观的区别,更重要的是表明他对于造型能力的强调,对真实,对结构,对力量的强调。这,正是“形是一切”的观点在他自己艺术实践中的体现。正因为这样,王肇民的素描不仅仅是通常的基础训练手段。而由于体现了人的艺术观,体现了他的艺术追求,他的素描事实上已获得了独立的艺术意味,完全可以看作是独立的作品。

王肇民还涉足中国画、书法诸领域,拟出版中国画作品集。他的中国画和书法沉实重拙,与他的水彩画和素描有着连贯的内在关系。这种中西艺术兼长的素养,当然可丰富抒情言志的手段,但在我看来,更为重要的是他可由此在中西交汇的基点上创造自己的艺术风格。


灰鹤    王肇民

水彩画    39.5cm×54cm

1978年

广东美术馆藏



最能体现王肇民艺术特质的,无疑是他的水彩画。

水彩画从来不是热门,王肇民则因为“人皆不学,我固学之”。他的水彩画有人物、风景、花卉、静物。在景物的描绘中,他注重单纯、明晰、浑穆的自然韵味。不过,最能集中表明王肇民的艺术造诣和风格特征的,是他所画的瓶花、静物和蔬果——在这样曾被千百人重复过的题材范围里,王肇民超乎所有人,画出了独有的一种庄正大度、坚实有力和厚重浑朴。在他单纯明确的画面结构中,每每蕴蓄着一种迫人眉睫的张力。他创造了一种格调很高、品位很纯的风格图式,从而在当代水彩画中确立了一种新的审美规范。可以肯定地说,他和他的作品,是当代中国水彩画最高成就的标志。

“真实即美,有力则美”,这可以看作是王肇民的艺术宣言。对于“形是一切”,他注释说:“形不是手段,神不是目的”;“所谓神,是形的运动感,是形的活的反映”;在具体处理中,“以形胜者则画其形,以色胜者则画其色,不能主观,不能求全,要因时制宜”。这样明确的艺术见解,可以与他的作品作为互证。

事实上,王肇民的水彩作品已摒弃了主观化、情感化和偶然性的因素。他画的是造型和结构的整合秩序,画的是对艺术的理解。他的每一件作品,从图式结构到具体技巧的运用,自始至终都在一个受控的范围内展开。碰巧、侥幸、偶然的随机因素在他的作品中是不存在的。他用受控的技法手段,组构出精心推敲过的、简括的视觉语汇,所传达的则是经过理性抽绎的对象的体积和能量。我一直以为,王肇民的作品是理性化和哲学化的。解读他的作品,在雕塑一样明确肯定的体积感里,能够读到物质的能量、生命的秩序,以及有如公理一样明晰的、恒定的逻辑关系。

这样对明暗、体积、空间、层次、色彩以及视觉语言自身结构关系的研究,很容易令我们想到塞尚。塞尚正是以重视重量感、体积感、稳定感和宏伟感著称的。不过,塞尚曾明确宣布绘画只是“表达感觉的手段”。事实上,他所揭示出来的体积和空间的结构关系,主要是主观感觉的结果。而这,恰与王肇民所主张的“不能主观”构成了分道扬镳互为极端的两橛。


大叶紫薇    王肇民

水彩画    54cm×39cm

1977年

广东美术馆藏


王肇民的艺术特质,便是这样明确地体现于显见的反差之中——真实即美,他的艺术力量不是来自于瞬间的主观意绪,而是来自于自然的秩序,这是从真实中抽绎而出的。当然,这样的真实绝非自然的、表层的真实摹写,它业已历经艺术的简化、纯化、强化和概括化,已是结构关系的真实和生命能量的真实。换言之,是艺术创造和美学内核的真实。

在具体的技法语言方面,王肇民大都运用单纯、明确、肯定的色块和笔触。因为“细致未必深入,深入未必细致”,他去掉了许多芜杂的细节。他之用笔有如使用面向石材或木版的刻刀,绝没有什么游移不定、模棱两可的迟疑。画面上的色块,无论在形体、面积和纯度、明度方面,都会呈现一种节奏分明的逻辑关系。他赋予物象形体以肯定的轮廓线,在虚实轻重的转换中,始终重视表达物体一种雕塑式的质感和量感。当然,我们尚可以进一步分析王肇民作品的一些具体技法特征——比如喜用干笔,注重线条,重视“写”的意韵,等等。简括地说来,他采取的是一种浓缩、概括、强化,以小胜多的表达手法。用王肇民自己的话来说,“色阶越多越弱,色阶越少越有力。多则对比性弱,弱则无力,少则对比性强,强则有力。”其实,何尝他的用色如此,在处理形体、明暗、布局、笔法诸方面,他同样采用了少而有力的艺术手法。

这恰恰是大家之手笔,是大家工力之所在。能够这样一语道破,是积数十年持续不懈努力方有所得。能够做到,则更是谈何容易!

在王肇民《画语》中,还有这样一段话——“近年以来,我画的素描人体,都像雕刻—样,这说明我对于人体有更深入的理解。”实际上,不仅素描,不仅人体,他的水彩和静物也大都具有一种雕塑般的份量,有着刀劈斧凿式的力度。他在艺术上确实是在传达自己的理解,而且是深刻和独到的理解。


荷花玉兰    王肇民

水彩画    55cm×39cm

1979 年



王肇民的艺术轨迹是连贯的,他成功得很早,但获得确认却很晚。对于现今众多画家而言,王肇民事实上提供了一种可望而不易企及的艺术风格图式——他的作品包蕴着高层次的精神内涵,高格调的审美指向,高品位的艺术旨趣。而这样炉火纯青的造诣,很大程度上又是他一种圆满自足的个体人格的外化。如果说,艺术创造应当重视本体精神,艺术家需要主体意识,王肇民的人生和艺术,恰好便是这样的确证。他是一个创造型的、纯粹的艺术家。数十年如一日,坐言起行,矢志不渝,视艺术为生命第一需要,这是一个难乎其难的行程。

但这种对待艺术的执着态度仍只是一方面。正如前面所提及,王肇民又属于一个传统型、学养型的知识分子,他的为人处事、言行谈吐常带有“士气”的传统特征。对中国传统文化,他有深厚的根底,诗词、书法、中国画不过是他这种修养的一部分。然而,他青年时代却是浸染于新文化运动的氛围之中,在血气方刚的年龄曾投身文化革新活动,接纳新思想、接受西画教育。几十年来,他始终在探索如何运用来自西方的艺术手法去展现自己的创造力。王肇民的艺术,成了20世纪中西文化碰撞交汇的重要个案。


向日葵    王肇民

水彩画    76cm×56cm

1995 年

广东美术馆藏


如果借用一种传统的说法,我们可以“才、识、学”三要素而简括描述王肇民几十年的艺术之路。他的艺术成就,来自综合学养、独特识见和创造性追求的整合。从某种角度而言,是20世纪这样特定的历史段落成就了王肇民的艺术。而他,反过来创造了艺术的一段历史。最终,他在一个艰难的角度,验证了一个独立的、自足型的艺术家的个体价值,以自已的成就,证实了艺术可以到达的,一种近乎理想化的纯粹境界。不过,王肇民是难以重复的,他提供的不是一种普适性的经验,这便是我们上面说他可望不可及的原因之所在。

王肇民的最高成就体现于水彩,体现在他所画的静物。不过,以为水彩这一偏僻门类和题材是他成功的缘由,无疑是又一种肤浅的看法。美术界近年流行着“圈地运动”。试图以独沽一味的题材而证明自己的作品与众不同,这其实恰是缺乏能力和信心的表现。回头看看王肇民的作品,无论水彩、素描、静物、人物和风景,同样是传达他对艺术的理解和独特理念的手段,同样可以表现自己的美学趣味和对于艺术创造的追求。

在中国当代美术史上,能够象王肇民先生这样具备全面修养、深厚功力的艺术家很少,能在多方面有所建树的人很少,能够到达他这种艺术境界的人更少。他走了一条孤独者之路。然而,恰恰是他这样不凡的人生经历、艺术轨迹和创造成果,促使我们不得不重新思考艺术创造所应遵循的一种内在的逻辑。


上一篇:新星代——罗婉媚自由画展
下一篇:世界上最贵的十幅画,看完赶紧去临摹下
资讯_艺术课堂 老师_艺术课堂 作品_艺术课堂 活动_艺术课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