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18-09-28 13:16 我学我网 点击分享
1955年秋季,时任四川省文化局社会文化处处长,分管博物馆、图书馆、文化馆工作的高文,接到一项任务,为中国邮票公司寻找制作画像砖邮票的样本。“不要神话传说,不要历史故事,不要人文典故,要专门反映有关国计民生的衣食住行问题的内容”,面对邮票公司的这个需求,高文开始了对画像砖的研究。
1956年10月1日,《东汉画像砖》邮票正式发行,这套特种邮票共4枚,主题分别为“井盐生产”、“住宅建筑”、“射猎农作”和“车马过桥”。这套特种邮票由孙传哲设计、孔绍惠雕刻,邮票图案取自四川地区出土的汉画像砖拓片,设计原型就是由高文推荐的盐场图、弋射收获砖、庭院画像砖、车马过桥4件东汉画像砖拓片。
2018年,这位文博老专家工作已经60年有余,回忆起过去的时光,原中国汉画学会副会长、创始人之一、中国文物学会理事高文感慨万千,“正是这一契机,让我从此便与汉代画像砖和碑刻结下了终生之缘。” 9月2日,带着文博界与文艺界众多专家的祝福,高文先生将多年来对汉代画像砖的研究与对时代的理解创新融合,以规模宏大、难以超越的展览方式来到了北京,也让广大艺术爱好者,有机会与当年的特种邮票设计蓝本见面。
《盐场图》拓片
《汉代庭院画象(像)》拓片
《汉代弋射收获画像砖》拓片
《汉代车马过桥砖》拓片
作为山水美术馆继3月上旬中国汉画大展之后的第二场汉画展,“高文藏名家题跋汉画像砖拓片展”博采众家之长,尽显汉代“博大沉雄”的文化魅力以及名家诗书题跋的风采雅趣。高文先生介绍,在山水美术馆举办的这次展览,是一次对汉画的创新实验,在一张汉代画像拓片上,既能够看到两千年以前的图画,也能看到现代的书法艺术,可谓图文并茂,雅俗共赏。
巴蜀汉画,汉画艺术中的瑰宝
汉画,被称为“汉代的百科全书”,拥有丰富的题材内容和形神兼备、质朴浑厚的风格,是研究汉代文化的重要依据,还因线条富于力度和动感、画面结构严谨、重情节等艺术特色,具备极高的汉代艺术价值。
此次展出的所有汉画作品,均是出土于巴蜀地区的汉画像砖拓片,是其中弥足珍贵的经典作品,也是其中最具特色,规模最大的。巴蜀地区是汉代最富庶的地区之一,这些画像砖上绘有当时的诸多社会情形——车骑仪仗、阙台楼阁、神仙信仰、民间传说、社会制度、商业贸易、娱乐游戏等,内容罕见奇特,艺术形式上也更别具一格。展览现场根据画像主题分为7个展区:驷马千乘、银台金阙、清凌太虚、朝歌夜弦、王杖诏书、酒肆话桑麻、图案纹饰,力求全方位展现汉代巴蜀地区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
汉人之画,今人题跋,相映成趣
高文先生介绍,在画像砖拓片上进行题跋可以追溯到清朝末年,随着越来越多的考古发现,画像砖的收藏在民间逐渐增多,颇受文艺界人士喜爱。
原中国汉画学会副会长、创始人之一、中国文物学会理事高文先生在开幕式发言
展览中近120件汉画拓片上,收录了自清末民初至今针对巴蜀汉代画像砖的多幅题跋拓片,有着近百位从郭沫若到苏士澍等名家书法题跋,更有著名导演谢添、演员唐国强等人的珍贵题跋。这些题跋或鉴赏或咏叹,不仅对图像内容有所阐释,亦可赋诗题上,涵盖了文物考古、历史学、社会学、文学、民俗等诸多领域及书法、篆刻等门类艺术,既成为了新的文物,亦是兼具学术性和创造性的艺术作品,展现出文物学家及文化艺术名家们极高的传统文化素养,如冯其庸先生题《偶耕图》:
“古书多见偶耕之事,今从画像砖中得见其真。
已丑严冬 宽堂题 八十又七 冯其庸印
图中二牛驾一犁,一男子掌犁,其身后一头饰双髻之妇女,一手提篮,一手点种。其上有一树。陕北称此为二牛抬杠。此为朱砂拓本,四川绵竹市出土,故十分珍贵也”。
《偶耕图》拓片 题跋:冯其庸
《汉代养老画像砖》拓片 题跋:谢添
《汉代日月神高禖图》拓片 题跋:唐国强
跨越千年的艺术,我们如何欣赏
提及如何欣赏画像砖与汉代艺术,本次展览的学术主持、国家博物馆前副馆长、中国汉画学会会长陈履生老师,给了大家很多启示。在他看来,对于普通公众来说,来到现场之前,首先要做的功课是要预先了解汉代历史与文化,了解汉代画像艺术的基本内容。来到展览现场之后,可以根据展览的分布情况,逐一浏览展品并选择自己感兴趣的内容重点关注。陈履生老师介绍,“此次展览中一些生产生活的图像,相对其他地区非常特殊,比如四川的盐井,在整个的汉代画像中是有着唯一性的,这种题材的特殊性正是它的价值之所在。而摹印画像砖,作为汉代画像砖的主要形式,它跟中国绘画以线条为主要表现对象的形式又有着紧密的关联,这说明中国卷轴画上以线条为主要表现形式的历史至少从战国和汉代就已经成型。”
国家博物馆前副馆长、中国汉画学会会长陈履生在展览开幕发言
对于研究汉代画像石画像砖的现实意义,陈履生老师还提到,作为汉代社会的百科全书,汉画反映了汉代社会、政治、经济、军事、文化、艺术等方方面面的内容,对它的研究,应该在历史学研究的范围之内,同时给予现代的关照。对于历史研究,是为了更好得关怀当下,启发当下的创造精神与文化自信。汉画,以它深厚的文化内涵和鲜明的艺术特色而“不朽”。立足于传统,全面探索、激活汉画的生命力,对于复兴传统文化具有重要的启发意义。
作为一座城市的艺术空间,美术馆承担着文化标杆的责任。在今天,采用何种方式去面对传统文化发展尤为重要。山水美术馆作为新晋民营美术馆,将致力于文化艺术发展的多元化,承载起社会的教育责任和传播责任,为大众呈现真正好的艺术。展览展期为9月2日至9月28日,值得期待与前往观展。
附:《东汉画像砖》特种邮票
第一枚“井盐生产?东汉”,此画像砖出土于四川省郫县,高40厘米、宽46厘米,现藏中国国家博物馆。画面以山林为背景,林中可见各种飞禽走兽,还有人张弓射箭的狩猎场景。制盐这一场景主要出现在画面的下半部分,盐井位于左下角,井上有两层高架。辘轳置于第二层,绳两端各系一吊桶。上下交替汲卤,高架旁有一盛卤槽,并用一竹笕经过山峪将卤引入右侧的长形(容器内)灶上。灶上有五釜,灶的左端是火门,门前一人架柴煽火,中间二人背负柴火负责运输。
第二枚“住宅建筑?东汉”,该庭院画像砖高40.5厘米、宽48厘米,出土于四川省成都市郊蒐集 现存于中国国家博物馆。画面为一幅形如田字的四合庭院俯视图,四墙由长廊形的五脊平房连接而成。前院中有两只雄鸡正昂颈相斗,后院中有两双展翅的鹤。堂上有二人相对而坐似是在饮酒对话。该砖为研究汉代居民习俗提供了难得的实物资料。
第三枚“射猎农作?东汉”,此收获弋射画像砖高39.6厘米、宽45.6厘米,1972年四川省大邑县安仁乡出土,中国国家博物馆藏。画面由上下两部分组成。上图“弋射”以莲花莲叶池塘作为背景,水下有大鱼数条,左侧树下隐蔽二人正张弓欲射,射着身旁搁置一架,架内有四“磻”,磻—以石箸隿缴也。古代称这种射猎方法为方法缴射和弋射。下图“收获”,共有五人在稻田里干活,最左侧一人担着禾担,像是送饭的样子。
第四枚“车马过桥?东汉”,车马过桥画像砖高40厘米、宽45.5厘米,1956年四川省成都市跳蹬河出土,现藏于四川省博物馆。画面为一座有栏杆的平板木桥,桥板横竖交铺。下有桥柱四排。双马挽一四维有盖轺车,车上乘坐二人,后一骑相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