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18-12-17 11:22 我学我网 点击分享
2018年正值张伯驹先生诞辰一百二十周年。
为了缅怀张伯驹、潘素二位先生对中国传统文化所做出的贡献,12月13日,清华大学艺术博物馆举办了“高山仰止——张伯驹、潘素伉俪艺术文献展”,呈现了长春张伯驹潘素艺术馆馆藏的张伯驹先生的书画作品三十余件,潘素先生的画作十余件,张伯驹先生的书信、文稿三十余件套,以及二位先生的师友翰墨二十余件。“澎湃新闻”获悉,与以往突出张伯驹捐赠国宝不同的是,此次展览重点突出张伯驹和潘素两位本身的艺术造诣和学术水平。
张伯驹
张伯驹(1898-1982),名家骐,别署丛碧,河南项城人。是中国现代史上极富传奇色彩的文化名人。在书画鉴藏方面,张伯驹眼光卓绝,魄力宏大。根据其自撰《丛碧书画录》里的不完全统计,在1960年前,收藏有书画一百一七件,其中唐代及以前的六件,宋代十三件,元代十一件,明代四十件,清代四十七件。特别是他收藏的三十件晋唐宋元书画,从大诗人李白、杜牧的手卷,到宋徽宗、钱选的作品,都是中国艺术史上的璀璨明珠。更广为世人所知的是,在新中国成立后,张伯驹先生把这些书画珍品捐赠给了国家。
潘素
潘素(1915-1992),张伯驹先生的夫人,字慧素,江苏苏州人,历任北平美术分会理事,北京中国画研究会理事,吉林艺术学院教授,第六、七届全国政协委员,民革中央委员,中国和平统一促进会理事等职。她初从朱德箐习作花卉,后与老画家陶心如、祁景西、张梦嘉合作绘画。婚后,她潜心观摩张府珍贵书画真迹,悉心钻研隋唐两宋工笔重彩画法,并陪伯驹游历名山大川,进行实地写生,晚年善金碧青绿山水及雪景山水。
展览现场
清华大学艺术博物馆常务副馆长杜鹏飞表示:“传统的文人有全面的修养和情怀,文人画就是一种养性寄情这样一种内心的寄托。张伯驹能写能画,又能做诗作词,还是戏曲研究的专家。现在虽然强调专门化,但是从做人的角度,从人的发育发展的角度来看,修养要全面。 我们也希望让年轻人知道有张伯驹潘素这样的人物,知道在民国动荡的年间,他们为了保护文化和珍宝卖房典地甚至身陷囹圄的这种家国情怀。也了解在新中国之后他们的所作所为,他们到东北、到长春客居异乡也给当地的文化带来的一种滋养。”
《兰蕙一丛图》,张伯驹
澎湃新闻记者了解到,此次展览涵盖了早期、中期、后期的作品。策展人之一的赵胥告诉记者,“展览和以往展览,突出张先生的捐献的国宝等不一样。这次重点突出张伯驹和潘素两位本身的艺术造诣和学术水平。”
展览现场有一个通道进入,通道门口是张伯驹先生年轻形象的雕塑,通道里的是年老的张伯驹先生的塑像,通道两侧是张伯驹潘素夫妇由年轻到年老的照片。通道进入展厅以后也分左右部分,左手边是张伯驹的书画,以书法为主;右手边是潘素的书画,以画为主,中间是和友朋的书信手稿,最后部分是友朋翰墨。
《大岭秋色》,潘素
《劳山潮音瀑》 潘素
记者了解到,这四部分中,书画部分的作品可以说是比较常见,但早、中、晚期都有,囊括的比较全,最早的书画作品可以追溯到上个世纪30年代。
《风蕙》,张伯驹
在谈及绘画部分时,赵胥告诉记者,“在早期绘画中,潘素有一张《纯四君子》的兰花手卷,是张先生旧藏,后有十多人题跋。张先生的绘画《风蕙》图曾于1980年在北海画坊展出过,也是张先生很重视的一张作品。”
潘素的画配上张伯驹的字,是收藏界的珠联璧合,两人经常合作作画,或者她写花草,他题诗词。
赵胥就“潘画张题”的问题进行了解释。他表示,“一般来说,’潘画张题’的情况是有,但并非像人们所说的这样明确。例如展厅中的《梅竹双清图》,便是潘素画竹子,张伯驹画梅花,在题款里写得很清楚。但在这次展览中,有一点需作解释:很多画都是潘先生画完后,张先生题,但都没署名。”
《吉林省博物馆藏画集》序言
《调寄平韵满江红》 张伯驹
澎湃新闻了解到,“手稿”部分相对比较重要,其中包括张伯驹曾经想出版的著作“丛碧联语”的原稿,“这次是‘丛碧联语’原稿第一次面世。此外,还有‘吉林省博物馆藏画’序言、《杨婕妤百花图》题跋等,这些以前我们只在行文中见过,但原稿都没面世过。而在友朋部分里,有其好友黄君坦写的杨婕妤诗词选,也是第一次展出。”赵胥说道。
黄君坦致张伯驹函
夏承焘玉楼春词稿
此外,友朋信件也是一个看点,我们可藉此一窥张伯驹彼时的交往以及时代背景等。“书信”这一部分则是以讨论诗词、戏曲为主,从中可见张伯驹的造诣。
袁克文诗稿
张伯驹跋溥毅斋花卉册
据悉,展览将展至2019年1月13日。
展览海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