韩国国立扶余博物馆“鸱尾-聆听天空的声音”

时间:2019-05-11 15:50    我学我网     点击分享

过去凡提及“博物馆”之时,我们常会说这是一个以“物”为中心的场所。这一理念放在今天或有学者要质疑其是否已经过时,但是,如何选“物”、如何让观众看“物”却一直是博物馆展览里面的“硬功夫”。可惜的是,这一项功夫却并不总是过硬。本文观展的作者向我们介绍了一个小而精的展览,不足50余件/套的展品、没有所谓的“国宝”“精品”撑场,却依然站在知识深度的立场致力于让观众能够看得出门道,而不仅仅是热闹。

1934年1月,林徽因在给梁思成所写的《清式营造则例》一书的《绪论》中写到:“中国建筑为东方独立系统,数千年来,继承演变,流布极广大的区域”。她对中国古代建筑进行了归纳,认为中国古代建筑的单体建筑物从古至今,“均始终保留着三个基本要素:台基部分,梁柱或木造部分,及屋顶部分”。她进一步说,“在外形上,三者之中,最庄严美丽,迥然殊异于他系建筑,为中国建筑博得最大荣誉的,是屋顶部分”。不仅中国如此,东亚古代建筑都是如此。东亚古代建筑中,屋顶是如此重要,以至于不少人想起她时,首先映入脑海的便是具有美丽曲线的大屋顶。在这屋顶上,则有许多兼具构造和装饰功能以至文化与社会意义的构件,其中鸱尾(吻)应该算是最为重要的一个。

展览海报

但什么是鸱尾?对于不大了解东亚古代建筑构造与艺术的人来说,恐怕还是相当陌生的。围绕这样一个既重要又“陌生”的主题,韩国国立扶余博物馆在2018年下半年策划了特别展:“鸱尾——聆听天空的声音”。从展览规模而言,这个专题展览并不算大,甚至可以说相当袖珍。展厅面积不大,只有300余平方米;展品数量也并不很多,包括大型鸱尾14件,鸱尾片等小型展品24件(套),总共38件(套)。然而,从效果上说,这个展览却堪称精彩。

展厅现场

首先,这是一个既为公众考虑,又为学者考虑的展览。展览作为博物馆与外界沟通最重要也最主要的手段,首先要面对的就是不同的受众。和一个作家在写作时往往不得不考虑预想的读者相似,一个展览也势必需要考虑观展的对象。而针对不同观众,预先考虑可能达到的不同的传播目标,把展览的信息传递给观众,就显得十分关键。

为更好地达到这一目的,近年来展览除了展品本身之外,各种辅助展品和辅助手段极大地丰富,如何有效地使用好这些手段就显得十分关键。例如,“鸱尾”特别展中,使用了近年来较多见的数字多媒体等展示手段。多媒体短片通过投影的方式,来实现多媒体手段和实物的融合。通过这个短片,使来参观的观众很快地并很形象化地了解鸱尾,还通过多媒体手段有效地节省了展陈空间。

展厅中间隔循环播放的多媒体展示

展厅中间隔循环播放的多媒体展示

通过实物与数字多媒体手段的结合,介绍什么是鸱尾,它如何在建筑上被使用,起到什么功能等内容。这种多媒体和实物结合的方式,既达到了传播的效果,又可以不再使用这类展览中常见的复杂模型,并取得了同样甚至更优的展示效果。展厅中的两个鸱尾为实物,当短片播放完毕,观众还可以近距离观摩。

14件较为完整的大型鸱尾前除了传统的展览标签以外都还放置了一个平板电脑,集成了大量的文物信息。目前在展览中使用平板电脑作为集合辅助信息的平台并不稀见,但关键在于其所展示信息的广度与深度。“鸱尾”特别展在这方面可以说是一个非常突出的代表。

借助平板电脑,展览提供的信息大多包括以下几项:展品的简要介绍,各类照片,三维模型,制作工艺与技术,有些还包括了经过数字手段复原后的模型。部分平板电脑上还会提供展品在出土时以及经过整理、修复后的照片。其提供的三维模型,可以让观众从多个角度观察,并和现场实物互相对照。由于不少展品是考古发掘的出土品,多少有所残缺,因此通过数字技术制作短片来进行复原,以便给观众提供更加直观和全面的认识。

展品布置方式 ?大型鸱尾前的平板电脑,包含了详细、多角度的展品信息。

平板电脑展品说明

可以说,在今天具备使用平板电脑作辅助展品的硬件条件并不十分困难。但在其上配备了足够充分的“软的”内容,才是展览策划者研究视角、研究技术与策展观念的综合体现。回过头来,这些各个方面与层次的信息对于不同的受众而言,又可以很好地起到传递展览信息的效果,达到展览的传播目的。

其次,这是一个在研究基础上充分考虑展陈方式的展览。鸱尾是屋顶上使用的大型建筑构件,要深入地了解鸱尾,需要从多个面向予以考虑。第一,它是一个建筑构件,如何说明它与建筑的关系是最基本的。第二,它是一个随着时代不断发展变化的构件,需要说明它自出现以来的发展过程。第三,它还是一个手工业制品,需要对它的制作工艺和技术予以充分关注。通过这几点,就需要综合考虑它的展陈方式。前面已经说到展厅中设置了多媒体展示手段来向观众解说鸱尾,这也较好地展示了鸱尾是如何在建筑上使用的。观摩具有时代特征的鸱尾制作工艺又需要近距离察看较多细节,因此这个展览中的大型鸱尾都使用了独立的中岛式展柜,且都采用了裸展的形式,这就使得观众可以从各个角度观摩;较小的鸱尾残块则集中在壁龛式的墙柜中,也便于互相对比。并视大型鸱尾体量的不同、保存状况的不同(如是否完整、残存的是上半部还是下半部),展柜的高度也随之调整,尽可能取得最好的观展效果。

大型鸱尾的展陈方式

小型鸱尾残块的集中展示

不仅如此,展厅中一个特别设计尤其可以体现策展者的用心。鸱尾上为了避免鸟类停落或者筑巢,多使用一种叫做拒鹊的铁针一类构件,在发掘出土的鸱尾中,拒鹊往往未能保留,但插拒鹊的小孔已经多次发现。但这种小孔大多分布在鸱尾的顶部,在观察大型鸱尾时很难看到。因此策展人在展厅的一个鸱尾旁侧设置了高起的平台,登上数级台阶,即可在平台上俯瞰鸱尾上使用拒鹊留下的痕迹。这样的设计充分说明,策展人是在研究基础上深入考虑了观摩鸱尾时需要什么样的观看方式和角度,然后充分布置设计的。

在展厅内设置平台,可以俯瞰鸱尾顶部

从平台上俯瞰鸱尾顶部的效果

在平台上观察到的鸱尾使用拒鹊的痕迹

第三,这是一个集中而深入的展览。无论展厅面积或展品数量,这个展览都不算规模很大。但这个展览选择的展品则可谓极一时之萃。甚至可以说,参观了这个展览几乎就看到了绝大部分韩国境内出土的统一新罗时期以前的大型鸱尾。也正由此,集中而紧凑的展览带来了聚焦与深入。在短时间内观摩如此多的、不同时代的鸱尾实物,自然可以在了解鸱尾发展脉络的基础上激发出新的问题。

展览的主办方还在展览筹备的同时,举办学术研讨会、策划展览图录,这都间接地拓展和延长了展览“生命”的宽度与长度。

这些展览细节看似是颇为技术的专业环节,而这些乍看之下并不显眼的技术环节,却包含着策展团队多少辛苦的前期研究和努力。但更为紧要的是,这些技术环节的背后,隐含着不同的策展理念。也正通过这个展览,我们似乎看到了在这一不同理念指导下的展览呈现精彩的另一种方向。或许,举办一个专题性的特别展览,除了集中大量珍贵文物或者不断增大展览规模以外,还应该也的确有另外的取向。特别是在今天这个“巨无霸”的“珍宝展”出尽风头的时代,国内的博物馆如何在这个方向上继续深耕,恐怕还是未来需要不断努力的。


上一篇:“大风天下”张大千纪念展:从最长家书看到大风堂全貌
下一篇:中国美术馆“亚洲文明联展”:从“东方写意”看起
资讯_艺术课堂 老师_艺术课堂 作品_艺术课堂 活动_艺术课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