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19-05-15 11:04 我学我网 点击分享
展览现场
“大美亚细亚——亚洲文明展”作为亚洲文明对话大会的重要文化活动,由文化和旅游部、国家文物局主办,中国国家博物馆与中国文物交流中心共同承办。
据国家博物馆公开的资料,此展采用“多元文明并置,古今文明相通”两条主线,展示亚洲各国历史悠久、多元共生的文明特征,凸显各文明之间对话、交流、互鉴的轨迹,反映地缘相近、文化相亲,和而不同、和平相处的亚洲文化。
并通过亚洲各国文物精品,多角度探索亚洲文明的意义,让观众感受亚洲文明的深邃与辽阔,以及东方智慧的启迪与滋养。第二部分“美在通途 行久致远”,展示中国汉代以来亚洲丝绸之路沿线地区文物,表现古代中国与亚洲各国通过丝绸之路建立的经贸文化联系,彰显亚洲文明之间的对话与交流。
第三部分“美美与共 天下大同”,展示中国与亚洲各国文化遗产领域交流合作情况。第四部分“美人之美 礼尚往来”,展示中国国家领导人在与亚洲各国领导人外交活动中受赠的礼品,展现新中国与亚洲各国友好往来与文化交流。
展览现场
中国文物上下千年,呈现文明史
浙江省博物馆藏新石器时代良渚文化的玉琮、河南安阳的商代刻辞卜甲到曾侯乙墓出土的“曾侯乙”铜尊盘到西汉铜鎏金长信宫灯、法门寺唐代地宫出土盘口细颈贴塑淡黄色琉璃瓶、金代戏剧俑砖雕,再到宋代汝窑圆洗、缂丝山茶蛱蝶图册,赵孟頫行书《为隆教禅寺石室长老疏卷》、明代《永乐大典》、《本草纲目》等几乎贯穿中国文明的各个方面。
“曾侯乙”铜尊盘 战国1978年湖北省随州市曾侯乙墓出土 湖北省博物馆藏
其中,1978年湖北省随州市曾侯乙墓出土的战国“曾侯乙”铜尊盘可谓春秋战国时期最复杂、最精美的青铜器之一。尊盘由上尊下盘两件器物组成。尊颈部饰蕉叶形蟠虺纹,四只圆雕豹形伏兽攀附其上。躯体由透雕的蟠螭纹构成。四耳下各有两条扁形镂空夔龙,尊盘铸造工艺复杂,采用了陶范法、失蜡法、钎焊、铆接等多种工艺精工制作而成,且尊和盘上均有铭文,显示其为曾侯乙生前用器。
而辽宁省博物馆藏南宋《缂丝山茶蛱蝶图册》则传递出一种柔的文化,盛开的山茶花,一蝴蝶萦绕其间。左下角缂织“朱克柔印”。朱克柔是南宋高宗时期云间(今上海)的缂丝艺术家,以摹缂名家绘画作品而知名。此幅以高超的缂织技术、纯熟的绘画技巧完美地再现了原画精神。
陕西省扶风法门寺唐代地宫出土的唐代盘口细颈贴塑淡黄色琉璃瓶,则显示出东西方文化的交融与互动。这件琉璃瓶呈淡黄透明色,无模吹制成形,底部有加工痕迹。肩部与腹部外壁用不同颜色及形状的玻璃丝缠贴装饰,制作精美、纹饰华丽,其制作不仅吸收了古罗马和波斯帝国的玻璃生产工艺,又融入了早期伊斯兰文化风格,为典型萨珊工艺品。
唐代 舞马衔杯纹银壶
本国特色与文化交融下的亚细亚
古代中国与亚洲文明之间的对话与交流也在亚细亚地区的展品中有所表现,阿富汗公元2世纪的泥塑佛坐像、阿塞拜疆的地毯、印度石雕象头神伽内什坐像等显示了亚洲各国之间在宗教、手工艺等多层次的交流。
阿富汗哈达达遗址出土的公元2世纪泥塑佛坐像,可见佛教文化的交流。该佛像结跏趺坐,施禅定印,通肩袈裟。圆形脸部,杏仁眼,眼睛半闭,似在思考,额头中间施有白毫印。哈达地区在上世纪的考古发掘中出土了很多座佛塔,环绕佛塔四周皆有很多灰泥塑像,这件作品估计原位置是属于佛塔的基座位置。
大约同一时期(公元2-3世纪)的巴基斯坦,犍陀罗灰片岩佛立像灰片岩佛立像则可见比较典型的古希腊雕塑表现手法。这尊站佛头部带有光环,脸向左偏转。佛像的脸型介于椭圆到圆形之间,双眉弯曲,形状分明。圆圆的大眼炯炯有神,眼皮上刻有狭长的褶皱;眉间白毫为高浮雕,嘴唇线条分明,鼻唇之间长着弯曲的胡须,下巴光滑。佛陀身着僧袍,双腿隐于僧袍之下,长袍的层层褶皱多以线条的方式体现。
展览现场展出的佛像
而亚美尼亚阿尼遗址出土彩陶盘显示出釉陶作为古玻璃的前身,其制作技术源于两河流域,并在古埃及发展至顶峰。
公元19世纪中期的阿塞拜疆地毯在显示精致手工艺的同时,也以生命之树的母题代表上界与大地的链接。
展览现场
除了展示文物外,展览采用“传统展示+多媒体技术”相结合的展示方式,以现代影视艺术表现形式展示亚洲各国具有代表性的世界文化遗产和著名文化景观,“文物带你看亚洲”多媒体互动展示系统让观众深度体验亚洲13个国家近60件文物,文物展览与创意展示交相辉映,构成了亚洲文物共聚一堂、亚洲文明聚集荟萃的文化盛事。
“大美亚细亚——亚洲文明展”并非单一的展览,它与此前“殊方共享——丝绸之路国家博物馆文物精品展”、首都博物馆的“山宗·水源·路之冲”、清华大学艺术博物馆的“器服物佩好无疆”等,都属于今年“亚洲文明联展”的一部分。展览将持续到8月11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