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立14年,北欧最大的设计节意味着什么

时间:2019-05-23 14:40    我学我网     点击分享

2012年,芬兰首都赫尔辛基被评为“设计之都”。这座城市不乏设计,从现代建筑大师阿尔瓦·阿尔托,到靠各色印花团占领布艺、服装和家居生活的Marimekko,设计覆盖了生活的方方面面。

赫尔辛基设计周是如今北欧地区最大的设计节。2005年创立之初,它还只是一个行业内部的展示平台。14年后,每年一次为期十天的设计周成了属于这座城市的庆典。设计周期间,全城范围内有超过250场活动,从展览、讲座、研讨会到工作坊、创意市集,年均到访的参观者人数超过了16万。

MINDPARK创意大会。 本文图片均来自赫尔辛基设计周官网

从调性上看,赫尔辛基设计周显得有些低调。

不同于米兰那样专注家居,赫尔辛基设计周有些“杂”,从建筑、家居、工业设计到时尚,它似乎无所不包。它也不像荷兰设计周那样年轻化——后者的前身是埃因霍温设计学院的毕业设计展,赫尔辛基设计周上,人们更愿意带来一些相对成熟的设计成品。相比中国国内的设计周,它也没有太多来自官方的“任务”。乍看起来,这个设计周似乎没有太大的野心,很少会讨论那些先锋议题。

实际上,赫尔辛基设计周最主要的组织者是一个民营公司,名为Luovi Productions Oy,Kari Korkman是公司的CEO,也是2005年赫尔辛基设计周最初的发起者。成立十四年,这样一个设计周对于城市而言意味着什么?在今年4月的深圳MINDPARK创意大会上,Korkman接受了我们的专访。

赫尔辛基设计周最主要组织企业Luovi Productions Oy的CEO,Kari Korkman。

记者:最初你是如何进入设计领域的?

Kari Korkman:很多人误以为我是个设计师,但其实我以前是读商科的,在赫尔辛基商学院。毕业之后和大多数人一样,我找了一份“正统的工作”,但两周后我就辞职了。兴趣使然,我加入了一个设计代理公司,为设计师服务。这么多年过去了,其实我的工作性质并没有变化,为好的设计找到合适的买家。

记者:2005年你发起了赫尔辛基设计周,是什么让你觉得时机成熟了?

Kari Korkman:这其实更像是一个巧合,当时的我们并不是那么有远见。大约在2000年前后,我们决定推广一个新的家具系列,但那些传统的家具展销会有些饱和,要么就是令人乏味,当时米兰设计周也不像今天这样热闹。我们突然想,为什么不干脆自己组织一场呢?在那之前我们去参加过威尼斯的一些展览,觉得那样的形式更有趣味,于是就办了一场展览。

那场展览很成功,我们邀请了来自各个设计领域的朋友参与其中,家具、家居、时尚、建筑——直到今天我们也在坚持跨学科,它还吸引了一定的公众关注。

最初它只是一次性的展览活动,但当年我们没有经验,不计成本,超支了太多。出于分摊成本的考虑,更划算的方式是让它成为一个持续性的活动。做到了今天,赫尔辛基设计周已经走过了14年。

记者:如果和2005年的第一届比较,如今的赫尔辛基设计周有什么不同?

Kari Korkman:很多。可能唯一不变的是它的跨学科吧,有些人也很头痛,觉得我们的设计周很杂乱,不像米兰专注家具,也不像威尼斯建筑双年展那样先锋激进。十多年内,它们也在发生变化,我们同样。

十多年,通过设计,我们让人们更好地认识赫尔辛基这座城市。最直接的方式是通过展馆的设置,让人们重新认识一些被长时间遗忘的地方。比如我们常用的三个主展馆,一个是俗称为“屠宰场”的Teurastamo,一个是学生宿舍Vanha Ylioppilastalo,以及原本的电缆厂Kaapelitehdas。

和很多设计周一样,我们也在这些空间里组织各种各样的活动,“屠宰场”里既有创意市集,也有本地食物。

最近,有人主动找到我们寻求合作,那是赫尔辛基第一个工业区,成立于1649年。这个城镇有600多位居民,其中100多人都是创意产业从业者,设计师、艺术家。去年我受邀参与了他们的夏季展览,今年5月我们准备合作做一个属于这座小城镇的艺术双年展。

记者:你提到不同设计周的区别,对你而言,哪种更好?一个好的设计周的评判标准有哪些?

Kari Korkman:这是个关键问题。我相信每个设计活动的组织者都在不断追问自己这个问题。

确实不同的设计节、设计庆典、双年展都有各自的取向,谁更好?我不认同这其中有统一的标准,每座城市的语境不同,它也培育出不同的设计周,贸然进行横向比较是存在问题的,你能复制一个威尼斯双年展吗?即便可以,有什么意义?

我只能说,赫尔辛基这座城市、北欧设计和我们的学科背景,这些因素都共同形塑了如今的赫尔辛基设计周。

它可能更看重为设计师提供舞台,进行行业内和跨专业的交流,以及塑造一种氛围,让更多公众参与其中,认识设计的价值,这是一个长线的过程。

记者:每年赫尔辛基设计周的主题是如何“生产”出来的?

Kari Korkman:哈哈,你可以说是我一个人决定的。我们的核心团队并不大,15个人左右。

从前几年开始,设计行业有了一些政治转向(political turn),涉及一些挑战性的议题,大背景当然与我们所处的城市和时代有关,城市病了,大家就想去追问问题的源头在哪儿。

我们也引入过一些有挑战性的设计,鼓励人们去反思。比如有设计师曾为无家可归者和难民设计街头住房,还有台湾的建筑师谢英俊,他在赫尔辛基街头设立了一组装置艺术,同样关注难民议题。

记者:2017年的主题很有趣,“Q&A”(“问答”),都问了些什么?

Kari Korkman:2012年赫尔辛基被列为“设计之都”,五年后我们带来了这个问题——“Q&A”,邀请公众对各种各样的设计“找茬”——如果说好的设计来自于好的问题,那么设计师问对了问题吗?他们的设计和产品真的能解决这些问题吗?

抱歉,具体问题我记不清了,但我们涉及了很多领域,比如赫尔辛基城市的灯光、公共空间的视觉标识,还有一个特别的话题是交通,这也是如今许多欧洲城市都在讨论的话题,出行方式的变革。

这些都是有价值的讨论,但需要指出,这并不是赫尔辛基设计节的首要目标,本质上,它还是一个鼓励设计师呈现设计产品、行业交流和商业化的平台。

记者:以赫尔辛基设计周为基础,你还参与发起了另一个组织,World Design Weeks(“世界设计周”),为什么?

Kari Korkman:2012年在赫尔辛基被评为“设计之都”之后,我们遇到了荷兰设计周的人,发现大家都有兴趣互相联络,这之后是伦敦和伊斯坦布尔的设计周组织者。但目前,这个名为“世界设计周”的组织还很松散,不太成型,每个城市的情况都不大相同。

我们也在考虑“走出去”,在全球范围内找寻下一站。早些年,芬兰设计在亚洲最主要的市场集中在日本,北欧设计在那里很受欢迎,近些年,我们也在考虑中国,深圳或许是个不错的起点。


上一篇:画说丨人人都爱丰子恺
下一篇:广美看展啦!史上最炸裂的广美毕业展开幕式!!!
资讯_艺术课堂 老师_艺术课堂 作品_艺术课堂 活动_艺术课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