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破传统的刻板印象——记“2019广州美术学院研究生毕业作品展·第二场”

时间:2019-06-07 10:07    机构:广州美术学院     点击分享

近来网络上掀起了对“刻板印象”的热烈讨论,这一概念是美国学者李普曼在1922年出版的《公众舆论》中提出的,意为“人们对特定的事物所持有的固定化、简单化的观念和印象”。“刻板印象”大大提高了信息的处理效率,但也几乎总是导致我们带着成见的眼光去看待事物。在美术馆里,中国画、书法和工艺就是成见的“重灾区”,一提起这些美术门类,观众的脑海里极有可能浮现出传统美术的模样,而不自觉忽略了在传统之上的立异和创新。


近日,“2019广州美术学院研究生毕业作品展”在广州美术学院美术馆开启了第二场展览,这期展览展出了美术教育学院、中国画学院和工艺美术学院的研究生毕业作品,从观念到技法,从画面构图到组合布置,都可以看出这和我们的“刻板印象”有着许多的不同点。6月5日美术馆举行了第二场公教活动“导师带你看展览”,请来了美术教育学院硕士生导师吴慧平、中国画学院硕士生导师周湧和工艺美术学院硕士生导师魏华,三位老师点评了研究生作品,又着重介绍了他们在构思和创作阶段的一些思考和尝试,这是观众难以通过现场成品了解到的部分,也是导师导览活动的意义所在。笔者认为,正是这些思考和尝试,让他们的作品有新的亮点,既根植于传统,又超越了传统。


张援、李维、林泽凯、雷雅男四位研究生的书法创作


一层美术教育学院和二层中国画学院的作品在媒材、技法等许多方面有相似之处,实际上很难说有泾渭分明的区别。美术教育学院主要展示了美术教育研究方向的作品,这些作品有着纯熟的技巧,体现了理论研究和创作相结合、强调应用与创新能力的教学理念。而中国画学院的研究方向则以媒材和题材划分,要求对传统有深刻领悟又有当代的新意,注重观念的表达和转化。我们观看作品时,可以根据两个学院的教学宗旨,感受两派不同的创作风格,但更重要的方式可能是落实到每一个创作者个体,细细品味他们创作的特点。


一层的1号厅除了中国画、素描、综合材料作品外,最令人眼前一亮的是吴慧平老师指导的四位研究生张援、李维、林泽凯、雷雅男共同创作的“文房书斋”。这组作品和建筑空间结合起来,包含了各种书法篆刻,还有屏风、卷轴、对联、纸面等多种展示方式,让观众对书法作品有更立体的感受。他们的作品在整体风格和谐统一的前提下发挥各自所长,凸显出书斋韵致的文人情怀。对于用不同的书体写就的作品,或古或今,吴慧平老师认为,这有点像用书法写成的“艺术史”,显示的其实是他们对于不同时代的书风的理解和领悟。


2019/06/5cf9c5b2cf5416512.jpg

姚楚升,《人工智能生活》之一 ,纸本水墨,244x122cm


2019/06/5cf9c5ca06f486233.jpg

张海为,《娱乐天空》之一,纸本水墨,180x97cm


2019/06/5cf9c5dbd1da35556.jpg

吕宁宁,《脑力劳动系列——对峙》,纸本水墨,180x97cm


二层的2号厅和2A厅作品以展示中国画为主,周湧老师介绍道,这其中有不少作品运用了概念化的表达方法, 这在中国画中是一种比较新颖的创作手法。概念化的表达方式,意思就是在画面中重复使用同一个符号或形象,来凸显或强调作者想要表达的概念。比如姚楚升的《人工智能生活》系列,在画面中重复描绘了许多古灵精怪的宠物鱼形象,在他一贯的作品中,这个符号展现的是人与动物的关系,而在这组画中,他以此来转喻数字时代人与人工智能的关系。张海为的《娱乐天空》系列灵感来自他读研期间喜欢的同名歌曲,表达了对都市人由于生活艰辛,与心中“浪漫和冲动”渐行渐远的感慨,作者通过一双接一双夸张的大眼睛,来表达他对返璞归真的童趣形象的渴望。吕宁宁的《脑力劳动系列》重复使用了放大镜的符号,表达了人与人交往的过程中放大彼此缺点、互相提防的心理,展示了一种扭曲的人际关系,可能是对当今社会信任危机的一种微妙的批判。


三层的3号厅是工艺美术学院的展区,这个展厅展示了工艺美术教研室、陶瓷艺术设计教研室和漆艺教研室不同专业方向的作品。工艺美术在中国同样有深厚的底蕴,国家一直倡导大力保护和发展优秀的传统工艺,而现代的技术、元素和观念,是激活传统工艺创新活力的重要源泉。


2019/06/5cf9c5ff87a3b9937.jpg

吴辰博,《人工智能之诗》(局部),陶瓷,尺寸可变


2019/06/5cf9c60ce9c6a8792.jpg

孙奕周,《平衡》,陶、化妆土、金属釉,尺寸可变


2019/06/5cf9c61d126681276.jpg

潘玲,《层系列》(局部),生漆,130x20cmx3


吴辰博的《人工智能之诗》通过编程,让人工智能创作出一首诗歌,又将诗歌的文字转换成图形符号,再利用陶瓷数码3D打印技术,创作出一组完全不同于传统陶艺的当代作品。孙奕周的《平衡》用陶、化妆土和金属釉等材料进行制作,魏华老师特意介绍道,这弯曲复杂的造型是作者亲手捏造出来的,融入了他个人的情感和态度。而且有意思的是,如果将这件作品当做“扩音器”,周围的声音通过管道“调节”,会变得奇特、神秘,仿佛它是一个有思想的生命体。潘玲的作品《层》和《镜像系列》使用了纸和生漆来制作,长时间的制作过程成为作品的一部分,显示了她对时光流逝的思考,通过层层叠叠的漆和精细的打磨,这些作品重新强调了漆和纸的物质性和厚重感。


总的来说,我们可以在这场展览中,找到有许多不同于传统的创作方法。在学院进行教学改革之后,工艺美术学院成为广美新建立的学院,美术教育学院经历过重组和调整,而中国画学院也不断改进教学的思路和方法。通过这些带有新风气的作品,我们得以一窥这几个学院在教学上的新风貌。而对于独立的创作个体,我们除了看到他们尊重传统的一面,也可以打破以往的刻板印象,从更具体的角度去观察青年艺术家在突破传统方面所作的努力,不必一概而论之。最后值得一提的是,在不少作品的说明牌上,都留有作者的社交媒体二维码,观众可以扫码直接和作者进行交流,这显示出毕业生希望走近大众和社会的心愿,也反映出智能手机时代观展方式的新变化。


导览现场





上一篇:文化和自然遗产日在即,这些各国传统艺术作品值得一看
下一篇:看十次都不厌烦,他的人体油画画得真的美!
资讯_艺术课堂 老师_艺术课堂 作品_艺术课堂 活动_艺术课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