泥土中孕育的“生命”,中国美术馆展无锡惠山泥塑

时间:2019-06-12 09:33    我学我网     点击分享

6月6日下午,中国美术馆主办的“泥土的生命——无锡惠山泥塑艺术展”在中国美术馆开幕。展览汇集了120余件晚清以来的作品,从用于供奉的蚕猫等“粗货”,到融入戏文题材的精细作品,呈现了惠山泥塑的历史面貌。

惠山泥塑历史久远,在明末文人张岱的《陶庵梦忆·愚公谷》中即写道:“无锡去县北五里为锡山。进桥店在左岸,店精雅,卖泉酒水坛、花缸、宜兴罐、风炉、盆盎、泥人等货。”清代诗人刘继曾在《惠山竹枝词》中写:“一篮土产客中添,五彩泥人样巧新。耍货招牌高挂起,骄儿欢喜价难廉。”清乾隆南巡时,惠山名艺人王春林制作泥孩数盘进献,得到了乾隆皇帝的称赞。

惠山泥人全盛时期,大小作坊有40多家。著名艺人有王春林、周阿生、丁阿金、陈杏芳、王锡康等30多人。每年入秋以后,有六七百条货船、几千人次自苏北来惠山采购泥人。惠山泥人由此远销江苏、浙江、山东等省广大农村乡镇,相当一部分流入上海、杭州、汉口等大城市。

展览以惠山泥塑的历史风貌与发展变迁为脉络分为三个部分,分别是“百年芳华”“时代新象”和“生生不息”。本次展览则从晚清开始谈起,谈到近现代惠山泥塑的发展。

泥土中孕育的“生命”,中国美术馆展无锡惠山泥塑

展览现场

清代中晚期以来的一百多年,是惠山泥塑发展的一个高峰。早期泥人以阿福、蚕猫、春牛等粗货为主,清代中期在昆腔等地方戏的影响下,逐渐产生了细货“手捏戏文”。

“要佛像找阿生,要戏文找阿金。”周阿生和丁阿金两位艺术大师的出现,把惠山泥塑艺术推向历史的顶峰。惠山泥塑与人们的生产劳作,及庙会、香讯和蚕桑等关系密切,四季买卖不断,因而产销两旺,影响广泛辐射江南。1910年,惠山选送的泥塑作品,在南京举办的“南洋劝业会”上因其“形容丰姿,宛若生人”而荣获银牌奖。

阿福是惠山泥塑的一个典型形象,神话传说中有吃小孩儿的妖祟,于是上天派了具有神力的沙孩儿来降服怪兽。惠山地区就衍生出能够辟邪的大阿福,现在大阿福已经是无锡的重要文化标志之一。

泥土中孕育的“生命”,中国美术馆展无锡惠山泥塑

展览中的“清式大阿福”

大阿福的形象也在不同时代有所变化,清代的是比较丰腴的盘龙头大阿福,额头上头发较少,到后代衍生出各种形象,且愈发姿态活泼、可爱。

泥土中孕育的“生命”,中国美术馆展无锡惠山泥塑

现代样式的“阿福”

耍货,也叫粗货,是以模印为主造型简单、彩绘粗旷的泥塑作品,主要是给小孩儿的玩具,也有部分用于供奉。比如阿福、如意、花囡、蚕猫等等,造型浑朴简洁。

泥土中孕育的“生命”,中国美术馆展无锡惠山泥塑

展览中的“蚕猫”。无锡自古是养桑之地,蚕猫被认为可以保护蚕,因而被供奉。

泥土中孕育的“生命”,中国美术馆展无锡惠山泥塑

“春牛” ,同样有保佑田地丰收的象征意义而被供奉。

“要佛像找阿生,要戏文找阿金。”手捏戏文的产生与发展,把惠山泥塑艺术推向历史的顶峰。直到20世纪30年代,惠山尚有泥人店铺近五十家,从业人员二百余人。至1950年代,以蒋子贤、王锡康、陈毓秀和陈浩泉等为代表的老艺人着手恢复手捏戏文,并培养了喻湘涟、王南仙等一批优秀的传承人,使惠山传统泥塑艺术得以延续。

吴为山馆长谈道:在昆、京等剧种影响下孕育出的“手捏戏文”更是神奇多变。艺人们瞬间把捏一团黑土揉入丝棉纸,三下、两下,一套《霸王别姬》、一套《打渔杀家》便活脱脱出现于观众面前。再经彩绘、线描,更是神采奕奕,妙趣横生。

泥土中孕育的“生命”,中国美术馆展无锡惠山泥塑

《杨门女将》

泥土中孕育的“生命”,中国美术馆展无锡惠山泥塑

《义侠记·挑帘》细节

泥土中孕育的“生命”,中国美术馆展无锡惠山泥塑

《出山老佛》

2018年,无锡市惠山泥人厂向中国美术馆捐赠泥塑作品134件(套),这些作品汇集了晚清以来惠山著名艺人的代表作品,如王锡康的《刘海戏金蟾》、高标的《大阿福》和周作瑞的《麻姑献寿》等,这些泥塑传承有序,品相完好,反映了惠山泥塑的艺术成就。这些作品也一定程度上呈现了惠山泥塑在特定历史时期与情境下的艺术风貌。为感谢惠山泥人厂的捐赠义举,中国美术馆特举办“泥土的生命——无锡惠山泥塑艺术展”,以表彰捐赠者的奉献精神。

泥土中孕育的“生命”,中国美术馆展无锡惠山泥塑

《刘海戏金蟾》

吴为山馆长谈道:“惠山泥塑见证了一代代艺术家的才情。40年前我曾学艺于惠山,我的艺术起源于此。我所倡导的写意雕塑其根在于此。惠山泥塑是江苏无锡最有地域文化特征的民间艺术,具有浓郁的江南水乡韵味,是吴文化沃土孕育出的艺术瑰宝。”

惠山泥塑在清代之后的时间线索中也有了新的发展。

在20世纪初期,以高标、周作瑞为代表的艺人即将雕塑和石膏模制技艺从上海引入无锡,使惠山传统泥塑行业发生很大变化。1949年以后,一批有学院背景的艺术家如柳家奎、王木东等也加入到惠山泥塑的创作队伍。由于采用了石膏材料和模具,制作成本降低,生产效率提高,为惠山捏塑带来更广泛的影响。老艺人高标创作的《大阿福》以及柳家奎创作的《我爱北京天安门》等,即是将雕塑融入民间耍货创作的成功范例。

但是在这样的情况下,“手捏戏文”等需要精细工艺的传承与发展仍举步维艰,而以“粗货”为基础的创新依然受到多数艺人的青睐,并取得了可喜的成就,如柳成荫的《李逵》、陈钢的《门神》和夏征的《吉庆有余》等。

泥土中孕育的“生命”,中国美术馆展无锡惠山泥塑

《孔雀恋》,20世纪90年代

泥土中孕育的“生命”,中国美术馆展无锡惠山泥塑

《竹林七贤》,2000年

泥土中孕育的“生命”,中国美术馆展无锡惠山泥塑

《西厢记》,20世纪90年代

上一篇:这位毒舌老爸用生命吐槽熊孩子!这漫画太真实了吧哈哈哈
下一篇:钩沉|五届政协委员林风眠:艺术之路上苦心孤诣的苦行僧
资讯_艺术课堂 老师_艺术课堂 作品_艺术课堂 活动_艺术课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