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画院年会聚焦“齐白石与20世纪人物画”

时间:2019-11-22 16:22    我学我网     点击分享

北京画院“齐白石艺术国际研究中心”暨“中国传统绘画研究中心”2019工作年会于2019年10月30日至11月1日在北京会议中心召开,来自全国各地(包括香港和台湾地区)的百余位专家学者、艺术家参加了此次学术大会。

学术研讨会涉及“齐白石与20世纪人物画”“人物画的传统与变革”“叶恭绰与中国书画鉴藏”等主题,并特别召开“中国人物画创作专题研讨会”,本文为“齐白石与20世纪人物画”中的发言摘要。

齐白石旧影

故宫齐白石画展海报

正在希腊举行的“齐白石艺术里的中国哲思”大展海报

“齐白石与20世纪人物画”学术研讨会作为年会重要的分会场,集中了全国各地的30余位专家学者,分三个专题,举行了四场学术研讨会。

据齐白石艺术国际研究中心秘书长吕晓介绍,2019年,齐白石中心协助举办了三个展览:年初在日本京都国立博物馆举办的“中国近代绘画巨匠·齐白石”,8月30日至10月16日在北京画院美术馆举办的“越无人识越安闲——齐白石笔下的人物神情之二”,和11月12日—2020年1月12日即将在希腊雅典的B & M Theocharakis古典艺术及音乐基金会美术馆举办的“此中真味——齐白石艺术里的中国哲思”。通过这些展览,深入研究齐白石的艺术并向全世界传播。2019年,齐白石中心出版了《齐白石研究》(第七辑)和《越无人识越安闲——齐白石人物画精品集》,汇集了齐白石研究的最新成果。齐白石中心还举办了多场学术讲座,通过官微和以“趣儿”为代表的文创产品宣传和推广齐白石的艺术。中心还与湖南美术出版社合作,启动《齐白石全集》(典藏本)的编辑工作。

北京画院年会现场

一、齐白石与20世纪人物画

“齐白石与20世纪人物画”分两场举行,第一场由齐白石艺术国际研究中心主任、中国国家博物馆原副馆长陈履生主持。

主持人陈履生

上海美术学院教授林木认为人物画是齐白石人生艺术的序曲;作为一个职业艺术家,人物画又是他“生意”的开端。作为“生意”,无趣的人物画为齐白石带来过经济上的转运与得意;作为一个优秀的文人倾向的专业艺术家,齐白石不喜欢他的无趣的人物画,至少不太喜欢他的这种趣味不多的人物画,这是他宣称40岁以后不画人物画的根本原因。因为不太喜欢,又因为“生意”的需要,不太在乎也不太愿意在人物画上下更多功夫的齐白石,经常拿各种现成的画稿,自己的,古人的,学生的画稿乃至儿孙辈的代笔去敷衍苦苦索求的顾主;也因为不太喜欢,不太在乎,齐白石甚至不惜直接表达这种敷衍的态度,这与他反复钻研一变再变的花鸟草虫画与他“胸中山水奇天下”的自信的山水画形成鲜明的区别。尽管不太喜欢甚至也不太在乎自己的人物画,作为20世纪优秀的专业艺术家,齐白石有时也会惮精极虑处理自己的人物画,以满足自已追求趣味耻于摹仿的天性,这使齐白石后期的人物画也呈现独特优秀而趣味盎然的特质。从艺术史的角度看,齐白石人物画总体平平且数量不多的现状,又直接折射出元明清文人画大盛以来每况愈下的人物画无奈的现实。──或许,正因为齐白石人物画的这些特点,才使得集职业画家和专业艺术家于一身的齐白石,显得更为自然,真实,丰满而典型。

齐白石虽然常在人物画上题“白石老人一挥”,但对造型有极高要求的人物画,齐白石曾下过极深的功夫,留下的画稿也最多,这些画稿不仅可以反映齐白石人物画的师承和形象来源,还能还原他苦心经营,反复推敲琢磨的过程。因此,画稿可称得上是解开齐白石人物画创作的“密码”。中国国家博物馆研究馆员朱万章对齐白石的白描画稿进行了系统研究。他认为齐白石早期的白描人物画稿,显示其人物画师承、变革与渐变的轨迹。他在师法诸家的基础上,不以一家一式为范式,逐渐摆脱藩篱。他从早期的勾摹、对临,到二、三十年代即中期的融会贯通,到四十年代以后完全形成自己的笔墨风格,这是其白描人物画演进的路径,也是其艺术生成与发展的基本历程。关注齐白石白描人物画稿,就是透析其艺术的根基。

北京画院理论研究部主任、研究员吕晓《越无人识越安闲——试论齐白石人物画的发展历程及特点》是为编写同名画册撰写的一篇专论,通过丰富的图文资料对齐白石人物画发展脉络进行了系统梳理。首先她介绍了展览和画册标题“越无人识越安闲”的来历及涵义,接着对 “下笔如神在写真”“扫除凡格总难能”,“幸能笔墨不相同”三个代表齐白石人物画早、中、晚三个阶段的人物画的风格来源及艺术特色进行了介绍:早期《芥子园画传》并没有对齐白石产生影响,他主要学习湖南民间绘画和清代中后期流行的改琦、费丹旭的人物画风格为主,擅绘写实性的人像画、美人画和民间传统的神像画;中期通过“衰年变法”确定自己独具特色的题材,如钟馗、不倒翁、李铁拐等,并在开始学习包括八大、金农、黄慎等文人画家的写意人物画风格,从而形成自己独特的简笔人物画风格;晚年,齐白石虽然很少画人物画,且题材构图上常有雷同现象,但常有佳作,在笔墨语言上追求不同的表现。她特别找出了齐白石几种典型题材的来源,证明齐白石广泛的师承及在此基础上的创造性。最后,吕晓总结了齐白石的人物画的特点:1.删繁就简,简笔写意;2.平面造型,表情夸张;3.见情见性,谐趣幽默。

中央美术学院副教授张涛从两个层面展开对齐白石人物画的研究:首先分析齐白石早期人物画学习的资源所在:摄影术在中国的传播与局限;画史所忽略的阙雯山在湖湘地区的影响;对于清中期扬州画家的意临与模仿;近代画家的个性解放与身份自觉;齐白石绘制《李铁拐》题材所意涵的“畸人”心态。第二部分重点分析了齐白石“衰年变法”的动因所在,正因为“五四新文化运动”所带来的“白话文”、“民俗学”兴盛等因素,遂引起文化精英阶层眼光向下,重新发现民间智慧,使得“引车卖浆之徒所操之语”也可入得“神圣的学术殿堂、文学艺术殿堂”。也只有将齐白石放置在“五四新文化运动”的时代氛围之中去解读,才能更深入地理解其信誓旦旦道“然五百年后盖棺,自有公论在人间”的自信所在。

陈履生在评议中对四位专家的发言给予了高度评价。认为他们都看到了齐白石人物画中的趣味问题,兴趣、乐趣、情趣、雅趣、妙趣、旨趣、意趣等等都是中国传统文化中的重要内容,而这正是当代人物画创作所失去的,或者是表现薄弱的问题。如果我们的人物画失去了中国绘画中的趣味,失去了中国画的笔墨,失去了中国画的“写”的精神,而是走向一种以照相为参照和依据的人物画的构造之中,那么,人物画的“以形写形”和“论画以形似”的无趣将成为当代人物画的一个致命的缺点。面对现在普遍的以照片为造型基础的人物画创作,所表现的是20世纪人物画发展过程中所产生的现实问题。齐白石的时代,照相术在中国刚刚开始起步,齐白石也深深的感叹,照相和西方写实绘画的精准,以及它的立体感、光线明暗等等的逼真;他也感叹,他也表示出对于这样一种画法的赞赏;他也希望学。齐白石时代的局限性,也造就了齐白石这样的伟大的艺术。

齐白石 《宰相归田》

实际上,现在很多人不理解或者认识不到齐白石人物画方面的成就以及与众不同的特点,或者对他的评价不高。其中的一个重要原因就是齐白石的人物画画得比较简单,画的比较幽默,这种属于齐白石的造型以及趣味,与现代学院教育的造型之间有距离,当然,趣味也是完全不同,使得很多人认识不到齐白石艺术中的核心问题。作为民间工匠出身的艺术家,他能够把对人物的理解与中国绘画的精神结合起来,这是齐白石的一个重要的贡献。虽然齐白石的艺术成就有很多的方面,但不管怎么说,他的人物画是独具一格。可以说在20世纪人物画的发展过程中,他是一个极具特色的个案。因为他在一个新旧交替时期,一方面基于传统的方法去研习名家的画法,同时基于现实去造稿、造型、表现,;另一方面他也面对新的社会需求以及新的社会审美,并兼顾两者来发展自己。作为一个中间的发展过程,正是我们认识文化发展所不可或缺的,因此,在认知上必须看到齐白石的人物画方面的成就以及贡献。

第二场继续“齐白石与20世纪人物画”的研讨,由上海美术学院教授林木主持。

主持人林木

北京画院副研究员周蓉将齐白石人物画风的转变与当时北平的艺术生态和齐白石的自身追求相联系,颇具启发意义。比如:民国文化圈对“幽默”概念的引入与齐白石对“天然之趣”的追求;齐白石笔下单纯而简洁的艺术形象与民国流行的漫画风之间的联系等。

由于齐白石三子齐子如和恩师胡沁园之孙胡文效曾在东北省博物馆工作,奠定了辽宁省博物馆齐白石藏品尤其早期藏品的丰富性和真实性。辽宁省博物馆文博馆员袁芳认为,就人物画创作的风格和表现手法,可分为1918年前与1918年后两部分,并以此架构解析齐白石艺术创作风格演变过程。她指出:齐白石出身于山野,相比同时期的大多数画家他比较少受到传统笔法的束缚,能够自由的表达人性的纯真,更容易与自然和生命产生一种共鸣。在晚年的创作当中常见他对故土和家乡的怀念之情,齐白石将自己的创作融入了更多世俗的气息和生活气息,呈现出心物并重,具有齐白石个人风格的中国画表现方式。

齐白石《虚空即佛》

清华大学美术学院博士生温中良通过画稿来研究齐白石的人物画。他指出:人物画在齐白石作品中算是较少的一类,但在其画稿中却又是较多的一类。画稿作为齐白石的“枕边之秘”,最能体现齐白石艺术背后的种种隐藏的细节,这些细节关乎齐白石人物画造型来源、艺术个性及手法等深层次的思考,也最能从细微处反应齐白石作为木匠出身画家的艺术特性及简笔写意人物背后的理性与严谨、睿智与谐趣。从中不仅可以发现齐白石人物画创作的良苦用心,还可以感受到他对于创作、对于客户、对于儿辈及对于社会的种种心思态度,这都是齐白石人物画造稿的价值和意义所在。因此,他以实践者的角度从齐白石造稿中的蛛丝马迹去梳理其中的“秘”之所在,在他的秘法与秘密中剖析齐白石之所以能成为巨匠的深层次原因,以期能够对齐白石的艺术创作研究有所启发。

《蛙声十里出山泉》是一幅构思极为巧妙的诗意画,一直被认为是齐白石花鸟画的代表作。2010年《北京画院藏齐白石全集》综合卷对老舍“命题求画函”的发现,让学界认为此画是老舍命题创意的成果。中央美术学院教授吴雪杉却对此进行了全新解读。他发现齐白石并没有按照老舍的要求进行创作,而是将二尺小幅变成四尺大幅,在狭长的构图中将平缓的溪流变成了陡峭山涧中的激流,用山泉的声音替代蛙声。老舍原本要求情调冷隽,齐白石画出的却是一件热烈且富有生机的作品。

林木在评议中认为四位发言者都各有自己的特点,如果我们把它并在一块看,他们互相之间又有联系。周蓉从现代派的角度来看齐白石的人物画,特别是谈到法国画家克罗多、日本人野口勇与齐白石的关系,让我们理解为什么齐白石的画在欧洲受欢迎,非常有启发。袁芳谈到齐白石人物画中有自由的人性和心物并存的特点,都给我们一些启发。温中良从造稿分析画家的心理和造型的来源,以及市场中的一些秘密,这个角度非常有趣。他认为设计构成是齐白石的一种现代性表达,这与周蓉谈到的现代性不谋而合。但是谈设计构成要特别小心,因为中国画中的章法结构在思维角度上和西方是不同的。要特别注意齐白石自己的心理。因此吴雪杉的演讲非常精彩。他从齐白石思维和心理的角度来研究《蛙声十理出山泉》,究竟是老舍的功劳还是齐白石的功劳,他讲的非常令人信服,他用相似的图像进行对比,对泉声对水流进行对比以后,非常让人服气的解决了这幅画确确实实就是齐白石的一种创作,包括它的长度、水波、声音,包括它的温暖而非冷隽的风格,这种研究方法是很有意思的。

二、丹青心印

第三场研讨以“丹青心印”为主题,由中国美术馆副馆长安远远主持。

主持人安远远

清华大学艺术博物馆馆员安夙对清华大学艺术博物馆收藏的一件齐白石早期仕女画《抱琴仕女图》进行了细致的个案研究,她通过绘画和题跋书法风格及齐白石与夏午贻的交往的研究,认为此画创作于齐白石“远游”之后至“定居京华”之间,正是齐白石借由广泛的游历、交游、“遍赏名家之作”等等,用来升华自我,变革艺术风格的时期。她将该画与《抱剑仕女图》与《持扇仕女图》进行对比,总结齐白石的早期工笔仕女画的特色。

齐白石初到北京时,因学习八大、徐渭的冷逸画风,而不被市场认可,他听从陈师曾的建议,改学以吴昌硕为代表的具有金石意味的大写意花鸟画,独创“红花墨叶”派。齐白石晚年常对自己“轻弃”八大风格表示后悔。八大山人研究专家萧鸿鸣却认为齐白石对八大冷逸风格的追求一以贯之。他还特别对齐白石自言学习八大人物画,而现在无法见到八大的人物画提出自己的看法,认为八大应该创作过人物画,但这些作品因为某种原因灭失了,希望齐白石国际研究中心进一步去探索其中的原因。此外,他还对齐白石到底属于哪一派提出自己的看法,认为他的诗歌受到以陈散原为代表的江西诗派的影响。

齐驸是齐白石的曾孙女,缘于家学,她对齐白石的绘画技法与风格有极深的体悟。她从理论上探讨齐白石绘画风格的形成,认为齐白石有一种自然而生的写生直觉,使其绘画远离程式化而充满活力。齐白石对历代大师的临摹是一种文化的浸润,他最终的目的是超越僵化的文人画的范式样本,创造自己独特的风格,而这恰恰是文人画最本质的精神。

齐白石的绘画作品很多无纪年,书风成为断代的重要依据。湖南湘潭齐白石纪念馆研究部主任尹军通过齐白石早期书风的演变来对无款绘画作品进行断代的一个很好的个案研究。1892年至1916年,是齐白石书法学习非常重要的时期,尹军以可知见的齐白石书法作品、绘画作品中的款识为证据,兼以齐白石的日记和自述作辅助材料,勾勒出齐白石学习所谓的馆阁体、何绍基体、魏碑及二爨体、李北海体、金农体的具体时间。着重理清了齐白石学习何绍基体的三个阶段;明晰了齐白石学李北海体、金农体的先后顺序。

“印从书出”是指篆刻的风格主要来源于书法的风格,清代碑派兴起以后,篆隶的书法大家大量的涌现,邓石如、吴让之、赵之谦、吴昌硕等都把书法和篆刻融汇在一起,在篆刻里表现个人的书法风格,这种思想对齐白石产生了重要的影响。北京语言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朱天曙通过大量的实例,证明齐白石的篆刻主要受天发神爨碑、三公三碑和秦权的影响。

安远远在评议中对每位专家的发言进行了总结和评几篇论文相互印证,相得益彰,给我们很好的启示。她特别总结了萧鸿鸣先生提出的几个问题:齐白石对八大的学习、齐白石属于哪一个派别,我们怎么样来判断齐白石风格、学养、发展的环节与脉络,通过研究齐白石出现的社会环境、学习状态和流脉传承,能更清楚认识到一个人的横空出世都不是孤立的。安远远女士肯定了齐驸女士从数据分析来开始谈齐白石的自然而生的写生直觉和他临摹之中的文化浸透,特别是他超越范式重返文人画精神。并认为她的这种数据的分析和他的教学实践对我们美术馆的工教活动,或者我们在教育过程中的实践都是有特别好的意义的。尹军对齐白石早年书法风格的演变的研究做得非常细致,让我们认识到齐白石是一个修养全面,风格多样的天才艺术家,而这建立劳动模范式的刻苦学习和训练。 朱天曙先生从“印从书出”来谈齐白石的书法和篆刻的这种关系。通过具体的字、字形、字意进行了细致的对比,为研究和理解齐白石提供了新的途径。

三、大匠艺事

第四场的主题是“大匠艺事”,涉及齐白石生平、交游、弟子等内容,由北京画院理论研究部主任、研究员吕晓主持,七位学者先后发表了演讲。

北京画院理论研究部主任、研究员吕晓主持

齐白石的“五出五归”对其艺术具有重要意义,1902年远游西安则是第一步。西北民族大学美术学院教授徐华以地利之便,通过一文,通过爬梳史料和实地考察,还原了齐白石在西安的交游活动及相关创作,从而肯定了西安之行对于齐白石的重大意义。

自1917年二上北京开始,“羁旅草野”的齐白石曾先后亲历了张勋复辟、护法战争、湖南乡乱等历史事件,目睹了在京湖湘文人圈遗老群体的落寞与寂然,他的所思所想所感,大大超越了我们熟知的那些书画治印的艺术畛域。清华大学美术学院博士生韦昊昱从齐白石二上北京后的留存诗文入手,洞悉进入山翁深邃内心世界的幽径,揭橥彼时他在辗转京华与湖南两地期间,所冷眼旁观和体验到的诸多有关帝制终结、共和初创、国家离乱、遗老情结等世事纷纭的复杂心绪与独特思索,展现动荡时局、情感体验对其后“衰年变法”所产生的潜移默化的结构性影响。

众所周知,齐白石第二、三次“北漂”到京城曾两次入住北京城南的法源寺,在此他不仅留下了众多作品,而且结交了一批对其艺术产生重要影响的朋友,开拓眼界,增长阅历,推动了他的“衰年变法”,法源寺可谓是齐白石的福地。但对于这段史实,以往论者很少涉及。北京画院助理研究员张楠通过实地考察和查阅史料,在佛学院法师们的帮助下,不仅确定了齐白石居住的羯磨寮的具体位置,还原了齐白石在法源寺创作和交游活动,特别是通过对当时法源寺住持道阶法师的《道阶颂碑》碑文和题跋者的考证,还原了齐白石好友杨潜庵周围以湖湘士人为中心的清遗民和民国政要的文化圈,从而为揭示齐白石“衰年变法”初期心境和思想提供可能性。

齐白石门人弟子众多,争相以忝列门下为幸,于非闇为其一。于氏自1929年初拜师齐白石学习篆刻绘画以来,相伴近三十年,却终未承师衣钵,而是自辟蹊径成为一代中国工笔画大家。其间情由,在于氏的著述中有所涉及。中央戏剧学院图书馆馆员沈宁《岂止闲情话山翁:于非闇笔下的齐白石》通过对于氏这些文章的梳理、分析,呈现这对师生间的浓厚情谊,以及他们对各自艺术理念、创作的认同,解密拜师经过与“师而未承”艺术风格迥异之成因。研读这些封尘已久的史料,可以拓展出对相关历史人物及事件的重新解读,为深入研究齐白石于非闇师生艺术交往,乃至民国北京(平)画坛提供可资参考的文献资料。

齐白石的四川籍弟子罗祥止,早年师从四川篆刻家曾默躬。20世纪30年代赴北平,经李苦禅推荐,拜入白石老人门下,其艺事一度曾得到齐白石的高度赞许和推重,与白石老人交往二十余年。罗祥止之子罗伦张编辑《罗祥止印存》收录了齐白石批《祥止印草》及罗祥止各时期的篆刻。《祥止印草》中白石老人的批注情感真切、内容丰富,倾注了齐白石对弟子罗祥止的期许,从一个侧面展现了20世纪30年代“齐派”篆刻的艺术创作思想。北京京派书法研究会副会长邹典飞通过整理和解读这些资料,试图还原罗祥止与齐白石的交往和他对“齐派”印风的继承和探索。

《视道如华》 齐白石1917年

南京博物院收藏了大量傅抱石的作品和手稿,南京博物院研究馆员万新华是傅抱石研究专家,他通过对傅抱石资料的整理,发现郭沫若曾提出“南北二石”,傅抱石因此自刻“南石斋”印。傅抱石早在1937年便开始关注到齐白石的篆刻,推崇备至。新中国成立后,他曾多次著文研究齐白石,指出齐白石的篆刻从浙派过渡到赵之谦,后又学习汉印单刀直入的方法。

吕晓对每位发言人的演讲主旨进行评议之后指出:这六位专家都有一个共同特点:史学功底都是特别好,有的是学美术史出身,有的本身专业就是历史,因此能从细碎的文献从发掘出解读齐白石生平的关键史料。接着她介绍了几位未能参加本次年会老师的文章,比如杨良志对张次溪与齐白石交往及《白石老人自述》的研究,林京海对齐白石三游钦州的考证。她指出,“大匠艺事”栏目近几年取得的突破大都得益于2010年北京画院对齐白石手稿、遗物的整理和完整出版,为齐白石研究提供了大量新的一手资料,推动了齐白石生平的个案研究的深入和发掘。一批年青学者对新的研究方法的引入,他们不仅注重文献,也很注重实地考察,比如张多次到法源寺考察,还促成了本次年会法源寺考察及“齐白石寓居处”挂牌仪式。最后她预告了明年北京画院齐白石展览和研究将聚焦于齐白石的交游,希望得到专家学者的支持。

北京画院年会期间,北京法源寺,中国佛教协会驻会副会长宗性法师和北京画院副院长吴洪亮为“齐白石寓居处”揭牌。

在讨论环节,韦昊昱向萧鸿鸣提问,如何看待齐白石在学习阶段尤其是变法初期对江西诗派和对陆游的取舍,学习和发展的问题?如何看待齐白石诗人身份对他一生整体艺术形象的构建和助益?萧先生认为齐白石是非常认真地向陈散原先生学习诗歌的,齐白石要成为文人画家,就必须好好学习作诗。齐白石诗歌受江西诗派的影响,一方面体现在很农民化,一面体现在喜欢用典。齐白石不是文人画家,他是一个将海派和京派结合的画家。

最后,北京画院副院长吴洪亮对各位专家的到来表示衷心的感谢,并对研讨会作了总结。他说,从2010年出版《北京画院藏齐白石全集》并召开第一次真正意义的齐白石艺术国际论坛开始,十年中,北京画院团结很多专家做了系统性的基础研究,不仅有深入的个案研究,还有不同学科的介入,为我们编织一个系统化的齐白石研究。尽管如此,到现在齐白石还是不够有名,因此需要将他置于一个全球化的图像视觉系统,确立他的历史地位。


上一篇:甘肃艺人剪出“兰州老街” 再现黄河之城历史场景
下一篇:宋冬、尹秀珍于前波画廊呈现《筷道:十八岁》
资讯_艺术课堂 老师_艺术课堂 作品_艺术课堂 活动_艺术课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