胶片已死”,当艺术展览遇上电影、汽车与工厂

时间:2019-12-03 10:36    我学我网     点击分享

上海余德耀美术馆“制作中:艺术与电影的工作场”作为该馆与洛杉矶郡艺术博物馆合作后的首展,透露着好莱坞电影的气质;在北京798艺术区内 “工厂、机器与诗人的话——艺术中的现实光影”在工业遗产地反思社会变革;伦敦V&A“汽车:加速现代世界”,探讨在汽车的文化影响和环境成本之间取得的平衡的可能性。


制作中:艺术与电影的工作场

地点:上海余德耀美术馆

展期:2019年11月7日-2020年3月1日

票价:100元

点评:展览从电影工业出发,多位当代艺术家从电影制作中获得灵感,创作了绘画、影像与装置,展览具有电影布景的氛围,却又试图表达出艺术家的思考。

评星:四星

在11月上海艺术季期间开幕的展览中,上海余德耀美术馆的“制作中:艺术与电影的工作场”或许是被忽视的一个。它的名称让人误以为这是一场介绍电影制作过程的展览,事实上,“电影”只是展览的一个楔子,展品的灵感由电影制作与电影工作室而来,呈现的则是当代艺术的形态。

走进展厅,首先看到的是大型装置作品《胶片已死……》,艺术家詹妮弗·韦斯特对胶片的“破坏性”演绎无疑将展览与电影本身区分开来:她使用口红、猫砂等物品,以绘画、素描等方式处理胶片,并且施加锤击、打孔等“暴力”动作。在展览现场,能够看到一卷卷处理过的胶片如同幕帘般悬挂,它们的前面则是由这些胶片制作的影片。如果说电影在架设的时空中建立意义,那么这件作品无疑充满当代艺术对于意义的剥夺与荒诞的特点,这一点在展览上的一些其他作品中也有体现。

大型装置作品《胶片已死……》

马丁·西姆斯的影像作品《姿态注释》将电影拍摄中的动作进行了“无聊”的重复和强调,一位黑人女演员置身于紫色的背景中,屏幕上如同“表情包”一般地重复着她的几个动作。根据介绍,艺术家有意选择了人们刻板印象中的黑人女性姿态,并以GIF的形式来表现。妮科尔·米勒的《指挥家》邀请了一位表演者扮演指挥家,却“剥夺”了指挥所引导的声音,由此而组成了荒诞的“默片”。

展览“制作中:艺术与电影的工作场”是洛杉矶郡艺术博物馆与上海余德耀美术馆建立合作后的首展,而洛杉矶也是电影中心好莱坞的所在地,或许是因为如此,展览中多少也透露着电影拍摄的氛围。

展览现场

在艺术家威廉·莱维特的《森林之声》中,几棵仿真树与鸟鸣声营造出“树林”的环境,这件作品中没有任何叙事,而是邀请观众走入其中去创造自己的故事。麦克·凯利的《坎多城1》展示出钟罩、空气罐等等,构建了一座未来之城的模型,空气罐中的细节暗指生活在坎多城的居民,而观众似乎成为了来自某座巨人之城的市民,围观着坎多城的发展。塞尔·戈麦斯的绘画描绘出洛杉矶的落日余晖,营造出标志性的南加州图像。

展览将一幅幅电影布景式的场面拼接起来,穿梭其间,仿佛被短暂地从现实中抽离。作为一场群展,“制作中:艺术与电影的工作场”基于一个共同的主题,没有贯穿始终的叙事,却让人沉浸于一个个片段当中。

 工厂、机器与诗人的话——艺术中的现实光影

地点:北京798艺术区A07楼

时间:2019年10月5日-2020月4日30日

票价:免费

点评:一个以社会主义工业化进程为思想对象的研究性展览,让人想到2014年以“社会工厂为主题的上海双年展,同时也探讨了北京798的形成。

评星:四星

展览“工厂、机器与诗人的话——艺术中的现实光影”是“798迎国庆暨798系列艺术展”的一部分,由北京七星华电科技集团主办,与“百年包豪斯——798特展”与“798:艺术区大事记”同期举行。七星集团主要是电子元件制造的产业集团,新世纪初工业产区向文化创意产业转型,诞生出如今中国最为知名的艺术区:798艺术区。策展人刘鼎和卢迎华延续了他们长期对于“社会主义现实主义”及其遗产的研究,本次又尤以工业化为切入点,呈现并反思了社会变革和文艺创作的复杂面向,为任何可能的单一想象增加了多维度的内容。

展览入口

展览的体量巨大,空间足足占据四层楼房(一层为入口)。展览大致依层而分,各具主题,如劳动、现代化等,但很难说有明确的动线;实际上,多数作品能反应不止一面的问题,且并非只嵌构于一个话题中。正如展览意欲讨论的“社会主义工业化进程”是新中国现代化建设的一种整体设计,这些作品也均可以被视为中国1949年以来中国社会作为一个现代化实验场中的产物。

从内容而言,展览同样蔚为大观,有数十位艺术家(主要来自国内,也涉及国外)的参与,另有六个“特别项目”,将视野从艺术创作扩展到共产主义传播史、文艺准则、水库建设、生产模式等话题;加之诸多的研究材料和文献穿插于展览中,整个体量和视野几乎堪比国际级别的双年展。

展览现场

也源于此,我们联想到2014年的第十届上海双年展,主题为“社会工厂”。它主要讨论了人类从前工业时代到后工业时代的整个变化,涵盖社会的构建和现代化过程。因为于上海展览,所以策展人安塞姆 ? 弗兰克自然联系本土的语境,不仅指出“这座城市(上海)完全展现了中国急速现代化并跻身世界大国的过程”,而且在展览文字的开篇援引中国作家孙福熙的话,“艺术院所培育的人才第一种是艺术家,要他们作为社会的喉舌眉目,表现社会所不能表现的感情”,直白揭示对艺术和社会关系的关注。当然,这些母题也出现在同样探讨了北京798由工业产区部分转型为文化产业的“工厂”展中。另有一有趣的相似处,是两个展览都重点关注了木刻这一艺术样式,在上海双年展的语境中,这是由于中国木刻运动的兴起被溯源至1920年代的上海;而在798“工厂”展中,策展人则更是以作品说话,展现了诸多跟社会主义建设相关题材的大量木刻版画。举例而言,古元五十年代的作品《鞍山炼铁炉之修复》,由策展人精心布置于展厅一角,作品无言,却穿越历史的迷雾,掩不住激情,向今人诉说彼时的工业化热忱。

观众在古元的《鞍山炼铁炉之修复》前

对比上海双年展,绝非要分高下之分,但“工厂”展明显是更具针对性和在地研究的大型展览,其延伸探讨的相关话题也在主题框架之内,不似前者蔓延至诸如“儒释道”等或潮流或异域的话语。要说有什么问题,仍然是大体量展览本身的难于消化。周围朋友多有去看,却很多人说,展览看过一次,时间花了很久,就是看不完。

汽车:加速现代世界

地点:伦敦维多利亚和阿尔伯特博物馆(V&A)

展期:2019年11月23日-2020年4月19日

票价:18镑

点评:展览追溯了汽车的历史,试图探讨如何在汽车的文化影响和环境成本之间取得的平衡。

评星:四星

汽车是城市的城市破坏者、电动恶魔,还是人类的科技进步?

这场展览中有闪光的、值得人流口水的物品。如1934年的捷克Tatra T77,还有与汽车有关的电影剪辑、纪录片、工会标语、广告、汽车相关服装和手工艺品,科幻漫画。还特别委托制作的电影展示了日籍卡车司机如何将车辆装饰成精美的、闪闪发光的电灯宫殿。

1934年,捷克制造的“可乘用车” Tatra T77

但展览也展示了光鲜的背后,包括流水线上工人的状况、事故造成的死亡人数,对气候的影响,人类甚至将从福特生产线中学到的方法,用于肢解生猪。展览中将动物拆解和汽车生产放在一起,似乎暗示了某种无情的精神。

如同当下伦敦正在举行的《搬到火星》(设计博物馆)、《你好,机器人》(V&A)类似,展览的重点不仅在于技术,还在于文化。目的是展示汽车如何深刻改变了人类生活的几乎所有方面(包括社会生活,地缘政治,性别政治,城市建设,旅游,经济学,生态学,景观,工业,艺术等)。

美国通用汽车早期车型LaSalle的宣传海报

相比阴暗面,汽车更多时候被认为是为时代注入活力、引领社会和经济变革。它们是强烈的发明和创造力被赋予的对象,在展览中这种创造力既可以在亨利·福特的生产线中看到,也可以1962年诞生的雪佛兰敞篷车中看到。尤其在萧条时期,汽车是充满希望的迹象。

对于汽车的幻想和使用功能始终交织在一起。在展览中有一部1950年代的电影,它设想了一个未来,在该电影中,控制室中一名穿制服的人用“网络地图”导航驾驶员最佳路线。而在这部影片边是一位苏联设计专业学生的绘画作品,该绘画早在1928年就提出了一种类似汽车的气泡状起居舱,这种起居室至今仍是未来的流行版本。再往前是1953年的设计的、如同喷气飞机的“飞鸟1”(Firebird 1)概念车。似乎是一些人类已经实现和正在实现的幻想。当然,还有一些关于汽车的“幻想”在实现的边缘——无人驾驶,电动,联网汽车——它们的诞生是否会让世界变得更美好? V&A展览涉及到这一点,在展览最后一个展厅,展示了未来的假想汽车。

1953年的通用汽车“飞鸟1”

但展览的主要目的还是展示汽车如何成为现在的样子,展览的大部分资料来自1980年之前,也几乎触及了汽车在生活的所有问题。但展览没有得出结论,观众可以如同艺术品般欣赏这些工业的产物,其中带着人类智慧的光辉和对脆弱的迷恋,以及随之而来对破坏的认识。 


上一篇:李伟铭教授开讲:“战争与现代中国画——以高剑父的几件作品为例”圆满收官
下一篇:美国旧金山亚洲艺术博物馆推出张大千特展
资讯_艺术课堂 老师_艺术课堂 作品_艺术课堂 活动_艺术课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