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球知名艺术家群展“我是谁”在唐人北京开幕

时间:2020-03-17 15:33    我学我网     点击分享


展览名称:我是谁

联合呈现:当代唐人艺术中心 柏林国王画廊

展览时间:20200314-20200430

展览地点:当代唐人艺术中心北京第一空间

展览简介:

当代唐人艺术中心将于2020年3月14日在北京第一空间,与柏林国王画廊联合呈现艺术群展“我是谁”(WHO AM I)。

本次展览涵盖12位(组)艺术家,诸多都在全球艺术界享誉盛名,包括:阿丽佳·柯维德(Alicja Kwade)、艾尔葛林 & 德拉葛赛特(Elmgreen & Dragset)、欧文·沃姆(Erwin Wurm)、杰普·海因(Jeppe Hein)、约翰·希尔(John Seal)、卡尔·霍斯特·赫迪克(Karl Horst Hodicke)、凯瑟琳·安德鲁斯(Kathryn Andrews)、马蒂亚斯·维斯切尔(Matthias Weischer)、诺尔伯特·比斯基(Norbert Bisky)、彼得·德雷赫(Peter Dreher)、里纳斯·凡·德·维尔德(Rinus Van de Velde)和黎薇。

展览作品及艺术家简介:

艾尔葛林 & 德拉葛赛特


艾尔葛林 & 德拉葛赛特《反向耶稣受难像》,着色铜像、高光漆不锈钢十字架,254 x 168 x 40 cm,2016

在展厅正中央伫立的人类形象,象征了生命、虚空和死亡。在艾尔葛林 & 德拉葛赛特的《反向耶稣受难像》中,死亡似乎是最明显的主题,它将耶稣受难的经典图像转化为一个普通男子的形象,他的身体被反向绑在十字架上,甚至令人联想到捆绑和服从的性游戏。表现耶稣十字架受难的动机也在卡尔·霍斯特·赫迪克1985年的一幅绘画中显现。这幅图像隐藏了人的身体,而仅仅通过被钉住的手上标志性的指甲和从中猛烈流出的血液,从而唤起了宗教概念。就像艾尔葛林 & 德拉葛赛特的作品那样,这只手臂可能属于任何人,因此也提出了有关“死亡”的命题。


艾尔葛林 & 德拉葛赛特的著名装置《梵高的耳朵》展出于纽约洛克菲勒中心,2016

艾尔葛林 & 德拉葛赛特(Elmgreen & Dragset)由两位艺术家组成。迈克尔·艾尔葛林1961年生于丹麦哥本哈根;英格尔·德拉葛赛特1969年生于挪威特隆赫姆,生活在德国柏林。他们于1995年开始共同创作,採取行为艺术、装置、雕塑、影像等多种手法,探讨当代社会的权力意义所在,与社会的崩坏。他们的作品中带有显而易见的幽默,却又富含艺术家试图自我颠覆的美学,错综往来于共谋和反抗之间。其不争的魅力与即时性,获得艺坛高度瞩目。


艾尔葛林 & 德拉葛赛特作品《收藏家》, 第53届威尼斯双年展,2009

艾尔葛林 & 德拉葛赛特的主要展出有「Van Gogh’s Ear」(洛克斐勒中心公共艺术基金,纽约,2016)、「Biography」(阿斯楚普费恩利现代艺术博物馆,奥斯陆/丹麦国立美术馆,哥本哈根,2014)、「Tomorrow」(维多利亚与艾伯特博物馆,伦敦,2013)、The Fourth Plinth(特拉法加广场,伦敦,2012年)、「The Collectors」(丹麦及北欧馆,第53届威尼斯双年展,2009)等。作品还曾在德国汉堡美术馆、德国巴特洪堡艺术中心第12届Blickachsen雕塑展、丹麦国立美术馆、丹麦奥尔胡斯现代艺术博物馆、美国达拉斯纳什雕塑中心、美国威斯康辛米尔沃奇雕塑园、英国伦敦白教堂画廊、法国巴黎旺多姆广场FIAC巴黎艺博会、法国巴黎贝浩登画廊、葡萄牙里斯本克里斯蒂娜·格拉当代艺术中心、法国尼斯阿尔松别墅等展出。2020年他们还将在丹麦奥斯陆方舟现代艺术博物馆、德国斯图加特艺术博物馆举办新的展览。

杰普·海因


杰普·海因《我是谁,为什么是我,我要去哪里》,粉末涂层铝、氖管、双面镜、粉末涂层钢、变压器,100 x 100 x 10 cm,2017

有关生命永恒和死后余生的普世问题,似乎在杰普·海因(Jeppe Hein)的《我是谁,为什么是我,我要去哪里》中得到了更明确的阐释,这个霓虹灯盒的表面反射出观众,因此观众在面对这些问题时,也必须面对他们自己。


杰普·海因个展《唯一的出路》,丹麦哥本哈根Cisternerne,2018


杰普·海因个展《距离》,丹麦ARoS奥胡斯美术馆,2013

杰普·海因1974年生于丹麦哥本哈根,现生活在柏林和哥本哈根。他先后在全球几十个美术馆举办个展和群展,包括第58届国际艺术展-威尼斯双年展、德国沃尔夫斯堡艺术博物馆、德国宾根雕塑三年展、丹麦哥本哈根肯斯特尔夏洛滕堡、丹麦埃斯伯格艺术博物馆、图恩艺术博物馆、美国纽约联合国总部、纽约中央公园、美国迈阿密海滩公共项目水展馆、日本东京SCAI公园、中国昊美术馆、台湾富邦艺术基金会、韩国首尔天堂城艺术空间等。

欧文·沃姆


欧文·沃姆《无题》,青铜,80 x 28 x 32 cm ,2018

这次展览中,欧文·沃姆(Erwin Wurm)展出了一个配有手臂和腿的舞蹈香肠,这使人类特征被更进一步抽象化,并将人类日常行为消解为滑稽活动。欧文·沃姆生于1954年,是世界知名的奥地利观念艺术家,曾代表奥地利参展第57届威尼斯双年展。


欧文·沃姆《静静地站着,眺望地中海》,第57届威尼斯双年展,2017

欧文·沃姆从20世纪80年代起开始推出他的雕塑概念,创造出令人惊叹的超现实画面和惊心动魄的荒诞情境,这些情境融合了其作品的几个重要方面,即作为艺术策略的悖论、怪诞、离奇、表演性、日常生活的转变和隔阂、恼怒、扭曲、对消费和过度的批判,以及对观看习惯和雕塑本身的不断质疑。他的作品被昆士兰美术馆、澳大利亚布里斯班现代艺术博物馆、奥地利布雷根茨美术馆、奥地利萨尔茨堡现代艺术博物馆、意大利罗马诺马斯基金会、瑞士圣加仑博物馆等收藏。


欧文·沃姆《冷水,愚人船》,第57届威尼斯双年展,2017

阿丽佳·柯维德(Alicja Kwade)以雕塑装置作品而著名,这些装置扰乱了观众对时间和空间作为固定组织系统的感知,她从物理学和哲学中汲取灵感,创作出检验已知极限的作品。《移位槽(树)》(2018)探索了自然、生长、以及自然系统的主题,呈现了铜铸树枝和在铜制树干上生出的根。这棵树被系统化地分成八部分,这扰乱了它的逻辑和自然秩序。

阿丽佳·柯维德


阿丽佳·柯维德《移位槽(树)》,青铜、铜,尺寸可变,2018

阿丽佳·柯维德1979年生于波兰卡托维兹,现生活在柏林。柯维德创作形式多样,包含雕塑、装置、摄影及录像等。基于其对天文、物理、哲学等领域的研究与兴趣,发展出独树一帜的理性极简美学。


阿丽佳·柯维德作品展出于威尼斯第57届威尼斯双年展,2017


阿丽佳·柯维德作品“TUNNEL TELLER”展出于克莱恩庄园城堡,美国马萨诸塞州,2018


阿丽佳·柯维德个展“乍看之间”,巴塞罗那Blueproject基金会,西班牙,2018

柯维德在许多国际重要的艺术机构和艺术节举办过个展,包括2017年第57届威尼斯双年展、纽约大都会博物馆顶层花园、丹麦奥尔胡斯阿洛斯三年展、德国威悉堡现代艺术博物馆、德国盖尔森基兴艺术博物馆、德国巴特洪堡艺术中心第12届Blickachsen雕塑展、意大利Gherd?ina双年展、瑞士Haus Konstruktiv博物馆、法国奥利维耶·德布雷当代艺术中心、丹麦路易斯安那美术馆、丹麦夏洛滕堡艺术馆、美国达拉斯当代艺术博物馆、纽约苏格拉底雕塑公园、剑桥MIT李希特视觉艺术中心、格鲁吉亚国立丝绸美术馆。她的作品还在世界各地被众多公共机构和私人收藏。


阿丽佳·柯维德受邀为纽约大都会博物馆创作项目“ParaPivot”,2019


阿丽佳·柯维德个展“格物致新”(ReReason),余德耀美术馆,上海,2017

黎薇

黎薇作品《在很久很久以前》,呈现了6个举世闻名的人物的童年时期。他们都处在5-6岁,像普通的儿童一样在一起玩耍。黎薇截取了人类这种生物生命中最有各种可能性的时刻,在同一时空里把他们定格在一种唯一的可能性里。在现实世界中,他们都已对这个世界产生了巨大的影响,所有对他们的“盖棺定论”也已经成型。黎薇试图还原到他们还处在童年空白期的时候,在他们最初通过玩具认识世界的时候。历史事实和未知在这件作品里交替出现。


黎薇《在很久很久以前》,6个硅胶着色儿童、道具、沙发凳,尺寸可变,2019

黎薇1981年生于北京,2007年毕业于中央美院雕塑系第三工作室,现工作生活于北京。黎薇的作品引发了人们对其生活和经历的不断变化的周围环境的思考,提出了关于世界更广泛的社会文化和地缘政治结构的问题。


黎薇《一件装饰品》参展英国曼城三年展,曼彻斯特大教堂,曼城,2014

黎薇曾在瑞士苏黎世里特伯格博物馆、德国米尔海姆美术馆、上海外滩美术馆、法国里尔艺术中心、英国曼彻斯特大教堂、瑞士文化基金会、广东美术馆、红砖美术馆、佩斯北京、今日美术馆、当代唐人艺术中心、杨画廊等举办展览,作品展出于“曼城三年展——天下无事”、2012 “第四届广州三年展主题展”,并入围2013 “首届HUGO BOSS亚洲艺术大奖—中国新锐艺术家”。


黎薇《Hi》,瑞士里特伯格博物馆,苏黎世,2019

诺尔伯特·比斯基

诺尔伯特·比斯基(Norbert Bisky)的大型绘画《三难困境》的概念出发点是一种包含了三个死胡同的冲突情形,它聚焦于现代社会中表现出破坏、暴力和混乱的棘手问题。动态的构成展现了一个复杂的参考和关联网络,它们由当前事件构成,因此成为我们这个看似脱节的世界的快照。


诺尔伯特·比斯基《三难困境(三联)》,布面油画,300 x 750 cm,2017

诺尔伯特·比斯基1970年生于德国莱比锡,现生活工作在柏林。作品展出于德国德累斯顿美术馆、德国雷克林豪森美术馆、瑞士巴登兰马特博物馆、瑞士伯尔尼美术馆、德国波茨坦舍宁根别墅、德国圣马太基金会、德国慕尼黑凯特瑞艺术中心、拉脱维亚国家艺术博物馆、伦敦国王画廊、法国尼斯阿尔松别墅等。


诺尔伯特·比斯基个展“三难困境”,国王画廊,柏林,2017

彼得·德雷赫

虚空派的概念和时间流逝之感在彼得·德雷赫(Peter Dreher)的“银碗”系列里迫切地显现,艺术家每天都会绘制一只银碗。这是一首关于片刻、优雅、静谧的尊严之诗。这些词也恰当地描述了艺术家自己。


彼得·德雷赫《“银碗”系列》,布面油画,25 x 20 cm,2012

彼得·德雷赫将简单、具体和平淡的事物转化为独特和永恒,他创造了一种类型和拓扑学。彼得·德雷赫是留白的大师——他揭示出本质的、不可缺少的东西。这种清晰性就像一个精炼的过程,使认知成为可能。


彼得·德雷赫作品 “Day By Day Good Day”展出于白立方,伦敦,2019

彼得·德雷赫,1932年生于德国曼海姆,现生活工作在柏林。他先后在德国波恩美术馆、德国杜尔巴赫当代艺术博物馆、瑞士索洛图恩博物馆、美国犹太人当代艺术博物馆、意大利威尼斯海关大楼皮诺基金会、德国弗莱堡亚历山大·伯尔克艺术中心,法国赫尔夫·比兹画廊、柏林王国画廊、伦敦王国画廊、德国波鸿情景艺术中心等举办展览。

约翰·希尔


约翰·希尔《世界在等我们IV》,椴木上油画,122 x 107 x 5 cm,2017

对于当代绘画来说,一只水果盘似乎是一个有点呆板的主题,但对约翰·希尔(John Seal)而言,它却象征着丰富的感官、令人陶醉的视觉享受、全球传播(商品和图像)和难以捉摸的科学成就。它指向了绘画的永恒范畴,并透过日常平凡的棱镜,召唤出一种非凡的视觉体验效果——这些水果因看上去过于完美而失真,因此成为了纯粹的幻想。约翰·希尔1971年生于美国西雅图,现生活工作在洛杉矶。作品先后于国王画廊(伦敦)、乔希·莱利画廊(伦敦)、国王画廊(柏林)、356 Mission(洛杉矶)、全新画廊(米兰)等展出。


约翰·希尔个展“更好明天的噩梦”,国王画廊,伦敦,2020

卡尔·霍斯特·赫迪克

卡尔·霍斯特·赫迪克(Karl Horst Hodicke)1938年生于德国纽伦堡。思考赫迪克绘画中的主题是很重要的,即在过去的四十年里,柏林产生的变化在本质上是一致的。如果柏林城本身就是历史的体现,那么赫迪克的画面不仅呈现了一个复杂的、重叠的替代性艺术历史和审美时间的结构,同时也表现了对政治、社会、经济的历史不断变化的本质的主观反应。赫迪克曾先后于纽约、柏林、伦敦、巴黎等地举办展览。


卡尔·霍斯特·赫迪克《波茨坦大街》,布面丙烯,154 x 189 cm,1977

凯瑟琳·安德鲁斯

凯瑟琳·安德鲁斯(Kathryn Andrews)使用经典图像——如“阳光少女”的商标图案,这个受欢迎的美国葡萄干品牌商标已牢固地植根于(美国)视觉记忆之中——但将它们还原到它们最基本的特征,从而剥夺了它们所有生动的元素。安德鲁斯将这些元素与水果的真实图像结合起来,从而质疑了关于女性生育力和表现性的概念。


凯瑟琳·安德鲁斯《图提芙蒂现代(阳光少女)》,铝,玻璃,墨水,纸,111.8 x 111.8 x 5.1 cm,2019

凯瑟琳·安德鲁斯1973年生于美国阿拉巴马州,现生活工作在洛杉矶。近年来作品展出于美国劳德代尔堡NSU艺术博物馆、美国达拉斯仓库展览中心、芝加哥当代艺术博物馆、美国米尔斯学院艺术博物馆、美国伊莱和埃德斯·布洛德艺术博物馆、纽约哈尔西·麦凯画廊、洛杉矶马西亚诺艺术基金会、达拉斯纳什雕塑中心、纽约高线公园、上海余德耀美术馆等地。


凯瑟琳·安德鲁斯个展“SPECIAL MEAT OCCASIONAL DRINK”,德国路德维希煤炭博物馆,科隆,2013

里纳斯·凡·德·维尔德、马蒂亚斯·维斯切尔

里纳斯·凡·德·维尔德(Rinus Van de Velde)和马蒂亚斯·维斯切尔在作品中对人类生活空间展开探索。维斯切尔创造了看似琐碎的室内空间图像,这些空间反映了人类的生活境况,毕竟,个人空间将不可避免地揭示出对居住者内心活动的洞察。

马蒂亚斯·维斯切尔(Matthias Weischer)1973年生于德国威斯特法伦州埃森市,现生活在德国莱比锡。马蒂亚斯的作品先后展出于德国慕尼黑艺术馆、德国瓦伦多夫利斯伯恩博物馆、德国莱比锡印刷博物馆、德国本特拉格修道院博物馆、德国柏林国王画廊、德国ASPN画廊、克罗地亚美术家协会等。


里纳斯·凡·德·维尔德《在我工作室后面的黑暗小巷里》,布面碳笔,175 x 280 cm,2017

里纳斯·凡·德·维尔德的绘画受到了《丁丁历险记》漫画系列的启发,但他将灵感带入到其个人实践领域,描绘了他工作室后面的小巷——在此,艺术家的另一个自我被一个收藏家所绑架。作品的场景实际上是一部电影,它揭示了凡·德·维尔德作品的叙事特征。


维尔德个展“DONOGOO TONKA”,比利时S.M.A.K,根特,2016

里纳斯·凡·德·维尔德1983年生于比利时鲁汶,现生活在安特卫普。他的作品展览于比利时安特卫普当代艺术博物馆、德国盖尔森基兴艺术博物馆、西班牙马拉加当代艺术中心、德国埃尔兰根艺术宫、挪威Baerum Kulturhus、比利时Tim van Laere画廊、美国洛杉矶尼诺·米尔画廊、德国国王画廊、英国海沃德画廊、希腊雅典Breeder画廊、东京国王画廊、北京KWM艺术中心等。

展览现场:








特别提醒:进入798园区及当代唐人艺术中心需测量体温、登记信息,参观需全程佩戴口罩。


上一篇:《艺术中的医学》:交叉学科的双重疗效
下一篇:看宋画里的春风十里:春水初生,春林初盛
资讯_艺术课堂 老师_艺术课堂 作品_艺术课堂 活动_艺术课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