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17-01-23 12:48 我学我网 点击分享
今日美术馆
提到“美术馆”三个字,许多人似乎还停留在“那是搞艺术的地方”、“阳春白雪”等印象上。但不可忽视的是,近几年越来越多的人们开始走进美术馆,将其当做休闲放松的一大场所。有的全家出动,有的只身前往,兴致使然下消磨上大半天,再晒出富有格调感的照片,与烟火气的吃吃喝喝的确颇为不同……不过,这些新现象的出现,新信号的释放,是否意味着美术馆已经“飞入寻常百姓家”了?国内的美术馆氛围是否已经形成?许多问题还亟待追问。
日渐丰盛的美术馆市场
美术馆,也被称为艺术类博物馆,是博物馆的一种。我国对于美术馆的管理起步很晚。1986年,文化部颁发了《关于美术馆工作暂行条例》,明确了美术馆的功能和相关规范。彼时,国内开始兴起公立美术馆的建立热潮,中国美术馆、上海美术馆、深圳美术馆等被视为较发达地区的阶段性文化象征。
在过去的三十多年间,随着国内城市化进程的加快,文化软实力的增强,以及若干政策的鼓励,美术馆变得更加炙手可热。2010年,文化部列入实施全国美术馆发展扶持计划,同年10月,文化部召集近30家美术馆馆长共同商讨民营美术馆的经营之道。不仅是公立美术馆,许多民营美术馆也雨后春笋般涌现。尤其是最近3年,全国美术馆的数量翻了一番。截至目前,据文化部统计,全国美术馆总数达418家。其中,北京、上海、广州、杭州4个地区的美术馆在数量、规模和影响上领跑全国。
值得一提的是,2011年,文化部、财政部出台了关于全国美术馆免费开放的意见。免费参观体验极大提振了美术馆的访问人次,加强了普通民众与美术馆的互动交流。
国家统计局数据显示,中国2016年第一季度包含演出场所与博物馆在内的文化艺术服务营收增长25%。我们也的确可以感受到,身边越来越多的朋友爱上去美术馆看展、休闲。阿克曼高度评价中国当代艺术,认为它有很强的活力,体现出的文化特征是“混杂”。“这种高度融合的文化非常有力量,美术馆应该认真研究它,并好好利用。”
有人说,中国的“美术馆时代”正在来临。
区域发展不平衡美术馆经营难题多
但在美术馆的黄金时代到来前,区域发展极不平衡的问题值得关注。且仅仅靠公立美术馆和部分民营美术馆,难以建立并支撑起国内美术馆的艺术生态。
尤伦斯当代艺术中心
在我国,只有北京、上海等一线城市的美术馆人均享有量可与发达国家相媲美,平均100,000至200,000人享有一座美术馆。即便是在经济发达的浙江省,部分地级市仍未建立市级公立美术馆。首都博物馆馆长郭小凌指出,中国在未来至少需要新建43,000座美术馆,才能追上国际普遍水平。
以当代美术馆为例,这类美术馆进入国内不足20年,数量仅占中国美术馆总量的2%,它们主要集中在一线城市。而这类美术馆是时下最受欢迎的美术馆品类,类似的当代艺术区在各地陆续涌现,直接反映出不同区域的民众对它的喜爱。而美术馆区域间的不平衡发展让这一矛盾日益突出。
而即便是已经开馆营业的美术馆,也迫于经营问题难以持续维持。业内认为,一个40人左右、展场面积4000平米的美术馆,一年包括水电、人力等在内的运营成本在2000万人民币左右。如果要举办高质量的展览,运输、保险、展品进出口的费用上不封顶。而这些费用大多由美术馆的拥有者自行承担,高额的现金流让人难以喘息。
再加上,民营美术馆在政策、税收优惠、艺术基金准入等方面受到很多限制,使经营更加举步维艰。
虽然国家层面有“文化大发展”的政策,但民营美术馆却暂时无法被纳入“文化产业”,私营的身份让这些机构难以享受资金扶持和政策优惠。
南京四方美术馆的当家人陆寻说,纽约的MoMA、古根海姆、英国的泰特美术馆之所以能够成为现在的样子,背后是一整套社会体制和政策的支持。比如企业对美术馆的捐赠可以减税,而美术馆经营考虑到其公众性,也会有税收优惠。这在中国尚不可行。
再如关税。民营美术馆如果想办高质量的展览,就会涉及作品的进口,而这意味着高额保证金。喜马拉雅美术馆曾举办过“托尼?格拉克:雕塑与绘画上海展”,保证金据称高达千万。同理,如果外方想要从民营美术馆借作品,民营美术馆也需申报临时出口,押金最高可达作品价值的四成。对于资金面本来就紧张的美术馆来说,这会产生巨大的额外压力。
受众:如何让美学教育缺失的民众爱上逛美术馆?
在国内,许多美术馆展览只是在开幕当天有人流涌动,之后便销声匿迹,更难赢得良好反响。的确,在如何涵养、培育受众上,美术馆仍有许多难题需要攻克。
在西方,美术馆已经成为市民的终身教育场所,可以为人们提供调节身心,享受生活的机会。在世界艺术的中心,纽约,有超过1000家的美术馆、画廊和非盈利艺术机构。层出不穷的工作室开放日、艺术节、拍卖预展、艺术博览会把纽约人一年到头的日程填得满满当当。
即便是我们的邻居日本,普通人会友小憩也常常约会在美术馆。但在国内远没有这种艺术氛围。并不夸张地说,我国民众的美学教育存在很大缺失,对于艺术作品的欣赏能力也受到限制,更谈不上将逛美术馆纳入生活习惯一说。而今天的这种局面,也是与美术馆的缺位互为因果的。
纽约曼哈顿的第二大道开通了地铁,纽约人为此等待了近一个世纪。耗资高达45亿美元。大都会运输署的艺术部门规划的“地下美术馆”主打4个世界级的公共装置艺术。
“半个世纪以来,艺术教育的深刻误区使全社会相信艺术学院能够包揽、承受、发挥所有的艺术教育功能,实际上除了美术学院,我们的民众、我们的社会几乎没有接触并受惠于美术教育的资源和空间。”陈丹青认为,看画册、读画论不能获得美术教育,我们必须走进美术馆。“中国国民的整体素质、中国中小学生和大学生的整体素质弄成今天这个模样,是美术馆文化和美术馆教育的长期缺席,被长期忽略、长期搁置的问题。
美术馆从来属于公众,应开放给公众,承担教育功能。美术馆不仅是欣赏艺术的地方,而且是超级课堂,是超级大学。”
但不无尴尬的是,国内许多美术馆还不具备持续培养公众美育习惯的能力。外界常批评国内美术馆的展览不够精品,质量有所欠缺,难以持续吸引受众。再者,由于前期投入、人才不足(中国美术馆公共教育部只有5、6名工作人员,每年却要举办上百场各类活动)、策略滞后等原因,在对于公众的美学培养上,美术馆尚未摸索出完善的道路。
中央美术学院(微博)院长范迪安曾表示,2011年美术馆免费后,家庭观众增多。以往,比较多的还是专业观众和美术爱好者。以前人们爱把美术馆当成一个景点,去过一次就不去了。免费开放后家庭观众和年轻观众多了,观众结构发生变化。
但美术馆还处在观众培育期,公众还没养成去美术馆的习惯,这与西方还有差距。所以我们要提高综合服务,要导览,要让艺术家跟公众见面,这也是美术馆和其他展览场地的区别。
如何让普通人偶尔为之的美术馆观展行为演变为一种周期性的生活习惯?尽管已经有人提出要通过组织化和社交化的引导方式,让受众与美术馆建立起归属感,如打造以美术馆为核心的文化中心,纳入工作坊、实验剧场等。
但这只是隔靴搔痒,若不沉下心来,在美术馆规模高歌猛进的过程中着力打造吸引受众的核心实力,在展览与作品方面精益求精,恐怕是不能把民众吸引进馆里的。国内质量有保障,有自己的品牌形象的美术馆屈指可数。目前仅有北京今日美术馆、上海证大现代艺术馆、深圳OCT当代艺术中心等少数。在美术馆的品牌形象建立起来后,公众与艺术才能在此基础上形成更为广泛和密切的关系。
中国的艺术品市场在世界排名中与美国不分伯仲,但作为艺术美学的载体——美术馆,对于许多国人来说,依旧陌生。美术馆作为一笔宝贵的文化资源,等待更多人去认识和了解。而在美术馆已经逐渐成为城市新的公共空间的环境下,你也不妨约上三两好友,在某个午后去美术馆“唤起隐秘的心理意识空间,去观照散落在你我周遭的美与梦”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