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19-06-01 11:43 我学我网 点击分享
今天是六一儿童节。儿童一直是艺术家们热衷的表现对象。几个世纪以来,西方艺术中对于儿童的表现经过了巨大的变化。从中世纪严肃呆板的婴儿耶稣像,到摄影术发明后充满生气的照片,通过苏格兰国家画廊馆藏的这些儿童肖像,我们可以看到艺术家们在不同时代如何描绘儿童以及童年,与此同时,这些作品也折射出时代与社会的变化。
从中世纪到文艺复兴
西方艺术中,最早表现儿童的画作当属中世纪对于婴儿耶稣的描绘。在这些画中,他被表现成一个小大人的形象:呆板而不自然。这些图画用于传教,而非让人赏心悦目,或是展现艺术家的技巧。通常,画中婴儿的举止如同大人一样,他的双手或是给予指示,或是进行祈祷。
《圣母和圣婴》,约1250年,意大利流派
《圣母、圣婴与圣安德鲁、圣彼得》,15世纪后半叶(未完成),意大利流派
十五世纪前,艺术作品中出现的儿童几乎不是出自圣经故事,就是取自爱神丘比特的形象。儿童肖像起初专属于富人。皇室和贵族有足够的金钱支付别人为整个家族画像,有时候,他们也会用肖像来庆贺某位继承人的产生。由于背负过高的期望,当时的富家子弟并没有“童年”。人们要求他们像小大人那样举止穿着,而穷人家的孩子很少会成为肖像的主角,他们很小就开始工作。
《詹姆士六世及一世(儿童时代)》,阿诺德·布罗克斯特,约1574年(詹姆士六世及一世,1567-1625年间任苏格兰国王,1603-1625年间任英格兰及爱尔兰国王)
《罗斯伯爵夫人安妮·厄斯金和女儿们》,乔治·杰姆索昂内,1626年
随着文艺复兴在欧洲的繁荣,圣婴画像产生了变化,他变得更加柔软,更有人性。到文艺复兴盛期,拉斐尔、米开朗琪罗等艺术家创作出优美而令人相信的圣家庭及天使的画像。
现实主义的“童年”
正是在欧洲文艺复兴时期,“童年”的概念开始形成。孩子们不再像先前那样被当作“不完全的”大人,而是被视为需要呵护和养育的个体,他们的学习则成了周围大人的责任。资本主义时代初期诞生了善于经营的中产阶级,他们数量庞大,通常生活在英国、荷兰等重视海上贸易的新教国家。这些新的家庭关注如何让孩子茁壮成长,他们有知识,也有财富,这正是他们的子女所能继承的两样东西。
《一个11岁男孩的画像》,扬·德·布列,1662年
《一个荷兰家庭的全家福》,尼古拉斯·马斯,1650年代
当时,大多数正式的儿童肖像仍然仅限于皇室和贵族。以安东尼·凡·戴克为代表的一批“明星”宫廷画家留下了一些经过仔细观察而作出的优美的皇室子女画像。他画的《伊丽莎白公主与安妮公主》是馆藏中最为著名的形象之一。画作完成于1637年,当时,凡·戴克是国王查理一世任命的宫廷首席画家。他原本是要为大家族的群像打草稿,但是他的草稿缺少正式肖像的庄严感,而表现出孩童让人动人的天真。宫廷画家既要表现孩子的天性,又要维护他们的地位,这项工作颇为棘手。尤其是画里的孩子有朝一日也许会成为君主。
《伊丽莎白公主与安妮公主》,安东尼·凡·戴克,1637年
到了17世纪,儿童画像开始呈现出不同的姿态。委拉斯开兹(Velázquez)在画作《一个煮蛋的老妇人》中描绘的男孩仿佛出了神,他在描绘儿童上呈现了一种新的现实主义。有人曾经指出,这幅画作的灵感基于当时的西班牙流行小说,主人公“流浪汉”就是一个街头顽童。
《一个煮蛋的老妇人》,委拉斯开兹,1618年
儿童形象大量出现在17世纪的北欧艺术中,风俗画在那里非常流行。有时候,孩子们会出现在半寓言性质的绘画中,比如扬·斯特恩(Jan Steen)的《男孩女孩的学校》,在这幅画里,学生们的举止表现出孩子的天性。当时,人们认可将童年界定为学习和发展的阶段的观点。而在这个毫无规矩的教室里,某些人物的构图与姿势其实是基于拉斐尔在梵蒂冈完成的湿壁画《雅典学院》。这暗示了从柏拉图、亚里士多德、毕达哥拉斯等最伟大的古代学者那里传承而来的教学概念。
《男孩女孩的学校》,扬·斯特恩,约1670年
就传统而言,荷兰艺术对于苏格兰的艺术家们有很深的影响。宗教改革意味着苏格兰艺术家无法像天主教国家的艺术家那样拥有丰厚的赞助。因此,他们往往为那些有能力支付家居装饰画的顾客而服务,工作规模较小。孩子们被认为是名门望族的继承人。
《皮特莱斯村庄的集市》,大卫·威尔基,1804年
《传奇》,乔治·保罗·查尔默斯,约1864-1867年
画家大卫·威尔基(Sir David Wilkie)以风俗画开始自己的艺术生涯,他深受17世纪荷兰与佛兰德斯风俗画的影响,同时受到在文学作品中常见的苏格兰民俗和传统的影响。他早年曾为家乡的皮特莱斯村庄画过群像,描绘了一个多阶层的社会,其中不乏儿童形象。这幅画中的大量人物都取自实际生活的观察。威尔基笔下的孩子顽皮而真实,他对于苏格兰农村生活的细致刻画后来被乔治·哈维(George Harvey)和约翰·菲利普斯(John Phillips)等19世纪下半叶的画家效仿。
工业社会的孩子
随着工业革命的进程加快步伐,一方面,儿童被“浪漫化”,童年被视为“天真时代”,另一方面,社会正在从弱者身上获利。两极分化引起了艺术家的关注,出现了大量洋溢着情感的儿童画像,比如让-巴蒂斯特·格勒兹(Jean - Baptiste Greuze)在《女孩和死去的金丝雀》中描绘的富裕但忧伤的孩子。与此同时,一系列绘画描绘了孩子在现代工业社会中扮演的角色:在大卫·艾伦(David Allan)的绘画中,参与铅加工过程的少年们让人看到,孩子们如何被迫从事繁重的体力劳动,而其中最小的只有9岁。
《女孩和死去的金丝雀》,让-巴蒂斯特·格勒兹,1765年
《利德希尔斯的铅加工现场》,大卫·艾伦,可能作于18世纪80年代
残酷的现实是,并非所有的孩子都享有美好童年,很多人在很小的时候就开始工作。随着19世纪的发展,描绘孩子劳作的画面愈发变得现实。无论是孩子还是大人,工人的处境受到严格监视,而富有的地主和拥有工厂矿井的实业家们则一心想要用新的绘画来装点自己的家。他们想要用描绘“快乐的工人”的画作来庆贺自己的财富。现实主义受到青睐,但那是受到审查过滤的“现实”。
描绘农村孩子的作品也被赋予浪漫色彩,人们将其视为过去的延续——收割、钓鱼、砍柴和帮助大人干活显然要比被扔到矿井或危险的工厂工作要“自然”得多。
《无所事事》,朱利斯·巴斯蒂昂·勒帕热,1882年
《在果园里》,詹姆斯·古斯里,1886年
艺术家的孩子
当艺术家们将自己家里的孩子视为模特时,我们也许能够看到最温柔的儿童肖像。他们可以在家中观察孩子,而不必呆在严肃的工作室中,这意味着,这些描绘自己孩子的绘画通常显露了艺术家们最自由、最放松的状态。19世纪80年代,艺术家休·卡梅隆(Hugh Cameron)和威廉·麦塔加特(William McTaggart)都曾为自己年幼的女儿画过像,这些画使孩子的容貌与个性永远地留存下来。女孩们稚嫩而明亮的脸庞和红扑扑的脸颊展现了孩子的朝气,在这些画中,我们还能看到父亲的宠爱。
《金凤花和小雏菊》,休·卡梅隆,1881年
《美丽的女孩》,威廉·麦塔加特,1885-1886年
婴儿的高死亡率意味着失去孩子是一件悲痛却平常的事情。艺术家们能够捕捉他们孩子的模样,有时候,它们也会成为纪念。小艾伦·拉姆齐(Allan Ramsay)刻画他死去的婴儿的肖像无疑是整个馆藏中最深入人心的作品之一。他的第一个儿子在出生14个月以后去世,在他的第一段婚姻中,没有一个孩子活到成年。多年以后,回忆起自己如何刻画死在襁褓中的男孩,拉姆齐说道,当他完全沉浸于创作中时,他似乎漠不关心,仿佛事不关己。一切悲伤都烟消云散。但是当他放下铅笔,那些痛苦又卷土重来。
《襁褓中的男婴》,小艾伦·拉姆齐,1741年
《我悲喜交加的妻子》,奥古斯特·桑德,1911年
德国摄影家奥古斯特·桑德(August Sander)也曾记录自己孩子的离去,当时,他的妻子安娜正在生产一对双胞胎。这张题为《我悲喜交加的妻子》的照片同时纪念了生与死:女儿的诞生和双胞胎儿子的死去。作品直接地穿透了这位摄影家的个人生活。
镜头下的孩子
智能手机的发明意味着,我们对于相机的随身使用是史无前例的。父母能够捕捉孩子的一举一动。不过,儿童摄影并不总是那么简单,因为,最早的相机要求人们长时间静止不动,以等待曝光。随着摄影设备的演化和拍摄过程的改善,呆板的肖像照让位于孩子们玩耍时的即时抓拍。
《琳赛·基》,罗伯特·梅普尔索普,1985年,? Robert Mapplethorpe Foundation
《红玫瑰与白玫瑰》,茱莉亚·玛格丽特·卡梅隆,1865年
20世纪70年代至80年代,美国摄影家罗伯特·梅普尔索普(Robert Mapplethorpe)因其拍摄的露骨而充满性暗示的男性裸体照片而名声大振,或者说是臭名昭著。但是,他也曾拍摄过不少迷人的儿童照片。他将19世纪的摄影家茱莉亚·玛格丽特·卡梅隆(Julia Margaret Cameron)视为对自己影响最深的人之一,后者是第一个将强烈的精神性引入摄影的艺术家,在她的作品中,孩子被当成天真无邪的化身。
《童年与幻想》系列之一,弗朗辛·邓克利,1990-1991年
弗朗辛·邓克利在拍摄女儿杰西卡的同时,也重新审视了自己的童年。她的照片洋溢着纯真而欢乐的氛围,大多数人都会将其与童年联系在一起。虽然邓克利展现的是她女儿玩耍的场景,但她也邀请我们一窥她自己的童年,证明“父母在陪伴孩子的同时也会重温自己的孩提时光”。
表现儿童及童年的照片呈现了不同时代的人如何成长,而在某些方面,童年又总有些不变的东西。孩子的形象必定会在不同的语境中激发强烈的反应。有的人欣赏其乐融融的全家福,但对于那些不曾拥有幸福童年的人而言,这样的照片是陌生的。在观看儿童的肖像时,我们会不可避免地代入自己的经历。几百年来,艺术家们着迷于生命之旅的神秘以及它所裹挟的无限可能性,而童年正是这趟旅程的开端。或许这就是为什么那些儿童形象总能让大人们停下脚步,反思自己。